幸福的一天,从一碗热乎乎的汤开始
走遍中国,可能没有哪座城市像洛阳一样,汤馆林立、汤品众多。除了广为人知的“牡丹城”,洛阳在民间还有一个名号,即“汤城”。虽不够高雅,却极其贴切。一碗汤、一座城、一种文化,从味蕾的满足升级为内心的丰盈,也在外地人的舌尖上、脑海里,留下了对洛阳充满烟火气息的温暖印象。
洛阳人的早餐离不开汤。早上喝一碗热乎乎的汤,幸福的一天就慢慢地拉开了序幕。今日,本报开设《弘扬汤文化 品味洛阳城》专栏,介绍洛阳城内令人百喝不厌的好汤,欢迎您和我们一起细品每一碗汤,细数每一个幸福的日子。
第一篇 做一碗好汤 先做个好人
《洛阳晚报》记者 范丽 《洛阳日报》特约通讯员 曹会智

上午10点,偃师市首阳山镇十字路口国道南侧的邓记驴肉汤馆里,前来喝汤的人络绎不绝。37岁的店老板邓辉说:“今天是元旦,镇上不少人放假了,不然来喝汤的人会更多。”
另辟蹊径 他开起了驴肉汤馆
结婚前,邓辉在洛阳一家宾馆做过几年厨师,找了个对象叫庞继辉。庞继辉家经营羊肉汤馆30多年,婚后,邓辉跟着庞继辉的叔叔庞根上开始学做羊肉汤。几年下来,邓辉发现羊肉汤馆太多,竞争压力太大。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他决定改做驴肉汤。在他看来,驴肉营养丰富,更符合健康饮食理念,会受到顾客的欢迎。
说干就干,2007年,邓辉开起了邓记驴肉汤馆。上乘的味道、过硬的质量,让顾客频频称赞、口口相传。2008年,他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关键时刻 他起了模范带头作用
2013年,邓记驴肉汤馆每天招待上千人喝汤,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天,一名驻村干部告诉邓辉:“310国道改造,路边的商户都需要搬走。”邓辉二话没说,把店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刚搬过来时,生意冷清,门可罗雀,邓辉不得已遣散了十几名员工。庞继辉忍不住埋怨邓辉:“就你能,人家一句话你就搬走了,咱少挣多少钱!”邓辉说:“我是党员,整条街上的人都看着我,我不搬别人会搬?关键时候,就得舍小家顾大家!”
镇政府号召餐饮店煤改气时,邓辉又是第一个响应,每年增加七八万元成本,邓辉还是啥也没说。
严把质量 每锅汤老板都要亲自熬
一天到晚顾客不断,赶上饭点,会排起五六十人的长队,还有不少人从偃师市区、洛阳市区、开封、郑州等地慕名赶来喝汤。这个门面不大的汤馆,为何有如此高的人气?
“天地良心一碗汤,邓记驴肉汤馆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邓辉说。每晚10点,不管多忙、多累,邓辉都会准时出现在汤锅前。400多斤驴肉、30多斤驴皮,还有上百斤驴骨头,处理干净后放入汤锅,然后根据不同时令按一定比例加入几十种作料,大火熬两个小时,小火再熬五六个小时,至少由3名大厨品尝觉得口感醇正后,这锅汤才算熬好,可以开门迎客了。
邓辉的店里有21名员工,其中一名是贫困户。身为首阳山镇香峪村党支部的党小组组长,邓辉说:“我不敢有丝毫懈怠,20多个家庭都指着这口汤锅过日子呢,我有责任带着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把汤做好 还得善于琢磨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喝一口滚烫的驴肉汤,鲜香、醇厚,回味无穷,再吃一口外焦里嫩、有着淡淡肉香的馍(馍用骨头汤和面,加少许驴油制成),真个是“给个神仙也不当”。
邓辉说,把汤做好,还得善于琢磨,不断创新。比如制作“驴白血”,首先在驴血里加入约3两色拉油,快速沿着一个方向搅动,使血清和血浆分离,然后放两个小时左右,血清就分离出来了,上笼蒸熟后就成了“驴白血”,筋道、爽滑、蛋白质含量极高,很多汤客好这一口。
邓记驴肉汤馆晚上还供应全驴宴火锅,锅内用驴肉汤炖煮天然菌菇、新鲜山笋等,还有驴板肠、驴肚、“驴白血”等配菜,驴肉细腻爽滑、驴杂鲜美可口,绝对是冬天里的一道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