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日 观 画(十一)
——表现主义绘画
我们在提到表现主义绘画时,一定是要说到一位大家都非常所熟悉的挪威画家蒙克。他的绘画《呐喊》,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作,并对后来的画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是吗?绘画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的一个人极其痛苦与恐怖的表情。在画家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画中,他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的夸张,展现出了画家自己的感受。画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画面中的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不也是吗?这幅绘画,就像是一部激荡人心的小说,一开篇便宣泄着画家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反叛,如同波澜壮阔的浪潮,直击人心。但画家不只是愤怒的宣泄,更是一场对自我与内心的冒险之旅。我们仿佛能听见他在内心的呼唤和呐喊。所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描述了创作这幅画时的感受中写道;在一个黄昏时分,他漫步在奥斯陆峡湾边,看到天边的云彩如同鲜血般的红,感到无尽的恐惧和焦虑,仿佛大自然在发出一声巨大的呐喊。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才促使他自己想通绘画来表达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我们知道,表现主义绘画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以其独特的抽象与夸张的手法,打破了现实的束缚,将画家的情感世界和主观感受都呈现在画布之上。它就像是一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人类内心世界的深邃与潜意识的涟漪。这种绘画深邃而神秘,已与德国的精神分析学派紧密地相连,二者的交融,可堪称时代的巅峰对话。那时的画家的灵魂,仿佛被精神分析理论所唤醒,从中汲取养分,启发无穷的创意。
我们也知道,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份对美的独特定义,它如同是一首无声的诗篇,诉说着每一个人心中的审美故事。深邃的内心世界与潜意识的迷雾,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永恒主题。这些绘画,就像是一个个情感的漩涡,将观赏者都卷入到了画家的内心宇宙。在这绘画的宇宙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子若隐若现,与画家彼此交融,共同来探寻那深不可测的内心领域。他们每一处的笔触,每一抹的色彩,都是情感层次的细腻刻画,无不都透露着人类内在世界的纷繁复杂与深邃的奥秘。
我以为,这一幅《呐喊》的画,不只是一种愤怒的宣泄,更是一场对自我内心的冒险之旅。在这深邃的内心之旅中,画家想探寻着自我存在的意义,想挖掘着潜藏在心底的复杂情感。这种探索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便也呈现出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我们仿佛能听见画家在内心的呼唤和呐喊,并揭示出一种无人能解的复杂情绪和人性的无限深度。在他的画布上,每一笔,每一色仿佛都拥有了生命。它们或恐惧,或挣扎,或无奈,共同编织出一场视觉上的与心灵上的盛宴。所以这幅绘画,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它所揭示出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困境时的脆弱,以及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渺小与恐惧。 也难怪的是,当年的鲁迅先生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题为《呐喊》,大概都跟这一时期的表现主义的思潮有关吧。
我以为,在《呐喊》的画中,画家对人物的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极度的夸张的处理,并将他自己的情感推到了极致。不是吗?人物形象被高度的夸张,双手紧紧抓住脸颊,嘴巴张得很大,头部和手臂的比例被拉长,这种扭曲的形象不仅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困惑,也突出了画作的抽象特点。人物的脸部特征被简化为几何的形状,没有具体的细节,使得观赏者能更多地去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我以为,画家大概就是想通过一系列象征和隐喻手法,来深刻地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时代的忧虑。不然那个头大身小、双手捂住耳朵,张大嘴巴呐喊的人,仿佛是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一样。他那变形和扭曲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一形象的表现,不就是象征着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困境时的脆弱,以及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恐惧。
我也以为,在德国表现主义的绘画中,每一笔、每一色都承载着花家的深沉情感与内在意义。那些扭曲的,变形的,夸张的脸与肢体,仿佛都是画家心灵的呐喊,是画家对世界独特的解读与体验。因此,画家的绘画不只是画面上的呈现,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并渴望能与观赏者一起来产生共鸣。它如同是激流中所产生的呐喊,来寻求彼此心灵的碰撞与交融一样。所以,画家的深情流露,并赋予色彩的生命,每一笔都是感性的狂欢,并非是冷冰冰的陈述,而是热血沸腾的叙述。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崇尚感性的力量,通过画笔画出情感细腻的绘画。它的每一处色彩,都如同是心跳的旋律,诉说着画家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波澜。绘画中的每一笔,每一色,皆是画家自己的情感与灵魂的交融,皆是画家自己的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我喜欢这幅绘画,是因为挪威的蒙克是位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者和引导者。在他的绘画里,能看到满满的都是他自己,并能将他自己的内心感受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无所畏惧的一种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