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周五,雨,16-24度
这一周,我放下了书法、国画、国学的学习,一头扎进发酵原理的学习与实践,攻克了三项以前懵懵懂懂、亦步亦趋、凭靠运气来完成的发酵技能——中式老面、西式鲁邦种及米酒。我发现虽然类似这种手艺活,视频能直观展现操作手法,但要获悉其中的原理,还非得从书上学习。
到昨天为止,我已完成本周的三大挑战,并全获成功。今天,趁热打铁,读了三本面包学的书,解开实践过程中的疑团。
一、鲁邦种为何要连续弃种、喂养四五天?
根据发酵学上说,面粉与水混合成团,第一天发酵后,面团里除了发酵菌和乳酸菌,还有腐败菌。第二天喂养、发酵后,体积虽有膨胀,但仍有腐败菌,腐败菌集中在顶部,底部是发酵菌和乳酸菌,所以需将顶部的酵种丢弃。第三天喂养、发酵后,腐败菌基本去除。这时的弃种才可用于发面。
这周我做了三次老面馒头。第一次,是按照中式老面的做法,将面团发酵两天,体积膨大,内部有蜂窝组织,闻着发酸,就拿来发面。蒸出的馒头,闻着有股异味,吃到嘴里是麦香。其实是老面中有腐败菌。
第二次是用鲁邦种第三天的弃种发面,就完全无异味。
第三次是用鲁邦种第五天的弃种发面,味道就更香了。
鲁邦种也就是中国的老面。以前人做馒头,做一次就剩一块面肥,和到下一次的面团中,又剩一块。这个原理就类似于鲁邦种的喂养,所以蒸出的老面馒头才会膨松暄软,无异味。但初次起种的老面头,直接用于发面,一定会有异味。这异味来自有害的腐败菌,腐败菌多的话,吃了还会致病。所以,中式老面起种时,也得像鲁邦种喂养三次,才能使用。
三次馒头组织区别,从上至下为三二一二、奇怪为何书上的面包配方中,有的用了鲁邦种,还要加活性酵母?
鲁邦种又叫酸种,做出的面包有股酸味。中国人通过加碱来中和酸味。西方人则视酸味为面包特殊的风味,还通过原料、温度的不同以及添加活性干酵母等方法来调节酸度,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酸面包。
首先是起种的原料。白面粉起种比全麦粉的酸味要淡。白面起种酵种、水、面粉比例是1:1:1,全麦粉为1:10:10。
其次是发酵的时间与温度。最终面团揉成后,发酵时间越长,面包味道越酸,时间越短,酸味越淡。书中添加少量活性酵母,就是为了促进面团快速发酵,减低酸度。
我昨做乡村面包时,以为作者加活性酵母是商业操作,故未添加,今天才知,酵母是用来调节酸味的。
三、培育鲁邦种,是否以体积膨胀倍数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
鲁邦种培育到第三天时,发酵菌的活性最大。第四天后,根据想要制作的面包类型,想要使用的发酵菌种,在作法上会有所差异,关键在于温度和PH值。
A·想要做出稳定的发酵种,尽量让乳酸菌占优势,温度保持在20度以下,PH为3.8。
B·想要做出发酵力强大的发酵种,就要注意膨胀和起泡方式。保持较高温度。
难怪我的酵种到四五天后,反应比较平和,膨胀高度顶多两倍。第三天时还能达到两倍半,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室温都在20度左右的缘故。我看视频里一些UP主的鲁邦种升高都快有四五倍,瓶壁上全是大孔洞,还以为自己没培育好。
四、在冰箱中放置了四五天的鲁邦种,用来发面,要经过四次发酵。
第一次, 酵种与面粉1:2混合,制作“元种”。
第二次,元种与面粉1:1混合,制作“完成种”
第三次,完成种与主面团在粉混合,制作主面团。
第四次,整形发酵。
其实第一次就是酵种的喂养,去除腐败菌的过程。
面食笔记今后做面食,都要同步记笔记,详细记录时间、室温、温度。食材重量、面团温度、发酵时长、PH值等等。前年花了700元买了一支PH值测试笔,都没咋用过,今天找出来测试,竟然失灵。又上网购买校正液,准备重新校正。若还不行,就得送修。我还买过许多专业工具,以后要统统用起来。
pH值测试笔我的简书不知中了什么毒?常常一发文,就上锁,而且连锁三天,锁了也无消息提示。一一申诉后,一一解锁。解锁有消息提示。解锁后发现,我最近三天的评论、回复全不见了,也恢复不了。朋友们可以从消息栏中看见,但页面上不显示。而且我首页显示的评论数也全变了,明明有好几条的,才显示“1”、“2”。
更可恶的是,我成功挑战365夭,都没证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