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能词善文。家学渊源如此,加之天赋才华,在宋词的皎皎诸家中,她最终自成一派。
十几岁时,李清照离开故乡,跟随入朝作官的父亲到汴京居住。初到京都,感性如她,定会思念故乡,而开朗如她,自幼一定有许多好朋友。
我想,这首《如梦令》,很可能就是她在家乡跟小姐妹们一同出游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夏日傍晚,豆蔻年华的少女们,罗裙薄衫,小楫轻舟,说说笑笑间误入荷花丛里。清照定是自告奋勇,一把抢过侍女手中的船桨,自信地要把小船划出去。闺蜜们岂会听之任之,自然也都纷纷加入,说是帮忙,兴许是捣乱。一众忙乱之下,可怜的小船儿东摇西晃,姑娘们竟也不害怕,依旧阵阵欢笑。眼看着就要划出花丛了,谁知却吓到一群静静栖息的鸥鹭,这些洁白的水鸟陡然扑扑飞起,在夕阳的余晖里煞是好看。
李清照本是才女,又添几分顽皮,以四字概之,灵气袭人。
她还有一首词,特别可爱,分明是少女怀春的小日记。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袜刬(chǎn),未穿鞋子,只穿袜子行走。
春日,李清照在花园荡秋千,香汗微湿,便起身整理碎发和衣裳。突然有客进园,应该是位青年才俊吧,不然她怎会“羞走”,甚至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呢。但是如果她只一味逃走,未免太过无趣了。她很想看看那个人,又有些不好意思,一番小纠结小挣扎之后,倚门回头瞧了一眼,还装作是在闻青梅来掩饰。诸位,想象一下此情此景,当真是有趣,有趣!
因此,李清照绝不是那个年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谓闺秀,她活泼开朗又有一点点贪玩,带着少女的害羞和天真可爱,良好的教育之下又不失端庄大方。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嫁给赵明诚。赵父也是京官,官至丞相。
赵明诚喜欢金石字刻和文物收藏,家里的古籍古董,装满了十几间屋子。李清照记忆力超好,两人经常斗茶游戏,随便提一件史事,要对方说出记载于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猜对的人可以先饮茶。清照赢后,开心地举杯大笑,有时把茶杯直接倒扣在衣服上。
恩爱,竟可以如此风雅。
名篇《如梦令》中的“卷帘人”,通常理解为侍女,而我认为恰是对丈夫赵明诚的戏称。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雨夜对饮,夫妇二人或是联句,或是论诗。不知不觉间,酒酣而眠。次日天亮,词人不胜酒力,醒来得很晚,头还是晕晕的。倒是夫君,已然无事,穿好衣裳后去卷起珠帘,回头问道,“雨过天晴,娘子还不起来吗?”
清照倚被而坐,云髻半偏,懒懒问道,“夜雨无情,院里的海棠花儿一定都落了吧?”
丈夫怎会如她这般细腻,也想逗逗她,“没有啊,海棠花依旧很漂亮。”
清照怪他粗枝大叶,娇嗔道,“才不是呢,知道吗,你知道吗,应是叶多花少,绿肥红瘦了。”
甜,美,这便是传说中的闺阁之乐吧。
赵明诚狂热于金石,多次出游名山古寺寻找碑文石刻,也曾出仕他乡。夫妻分别的日子里,李清照总是回忆过往的甜蜜,从而对夫君更加思念,于是提笔,以其灵气和才气,凝成字字珠玑。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上兰舟,何如溪亭争渡?何如卷帘人道海棠依旧?易安笔下写相思,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真性情的易安居士,在少年时期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以清新活泼的文字真实地表达着欢乐。婚后,她与夫君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用甜蜜的文字记录下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就连相思之愁,也写得那样清丽雅致,极富画面感,如莲芯微苦,却苦得美,不由让人心疼。
然而,易安居士的后半生终是未能易安。
李清照44岁,金人南下,北宋灭,南宋立,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逃生活。虽是女子,她却看不惯朝廷的苟安江南,慷慨写下《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两年后,赵明诚病逝,留下清照孤苦一人。兵荒马乱之中,她一介女子无所适从,为了保存丈夫积攒一生的文物书籍,无奈投奔各方亲戚,尝尽辛酸苦楚。
49岁的她逃到杭州,身心疲惫,正是最脆弱的时候。卑鄙的官员张汝舟觊觎她的古玩文物,极力关心和追求她,而她此时已无力辨别,一心想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臂膀,就嫁给了他。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文物已在逃难中损失殆尽,立刻原形毕露,甚至对她拳脚相向。可怜一代才女,晚年竟遇人不淑。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并没有忍气吞声,而是状告张汝舟谋财骗婚,并申请离婚。宋朝律法,妻告夫,不论对错先判三年,幸得亲友营救,她只被关了几天就释放了。
离婚后的李清照,一定是落寞悲愤,一定是悔恨不已。这段时间,她应该是一种完全被命运击垮的状态,没有希望,没有期待,只有凄苦,只有忧愁。孰不知,这或许正是命运的苦心,安排这段经历,只为她在磨心之后,绣口一吐,方有这千古词章: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两鬓斑白的词人,独自守着窗儿,再也无人斗茶,只能独自饮酒。又是雁过,却再无家书传来,再也不见夫君打帘笑说“海棠依旧”,耳中只听得细雨梧桐,阶前点滴到天明。对记忆力超好的李清照而言,前半生太幸福,未尝是件好事,只会让痛苦的后半生显得更加痛苦。
有大才者,必有大境界,她需要时间思考和恢复。当李清照认清南宋朝廷贪图安逸的本质,认清世态炎凉,认清人心善变难测,再细思自己这曲折的一生,终于看破这海市蜃楼般的尘世,看开所谓的欢乐与痛苦,她超越了从前的自我,宛若重生。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一改易安素来的婉约风范,大气磅礴,豪放洒脱如苏轼,果敢有力如辛弃疾,又有几分李白的浪漫,难以想象出自女子之手。若非大悲大苦,岂能顿悟与升华?
人间至苦。或许,如易安这样的玲珑女子,当真只应属于天上,最终也必归于三山之境。
作者简介:歌珊,原创作者。工科硕士,喜古风,诗史,中医,旁学杂收而浅尝辄止。
网友评论
PS:题目“从藕花深处,到细雨梧桐”很有意境美,是不是取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直接倒扣有问题,因为大笑的缘故,茶水洒落到衣服上比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