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一段日子,让我这样用力的生活。
我是个不懂城市的人。夜晚从街道的一端走到尽头,城市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四处弥漫着资本气息。我不懂繁华的商圈,不懂城市的建筑布局,一座城市在我脑中可理解的概念,只是生活在其间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态。
我去过很多的城市。小时候满心欢喜“进城”的家乡小县城,寻访昆曲的苏州,心心念念的北京,实习时半夜等公交的贵阳,还有数不清的城市的火车站。我真真切切在这些城市生活过,吃饭、走路和睡觉。而我内心对城市始终是陌生的,这些在城市生活的记忆始终填不满我的情感。而对比于农村,我对乡土是如此感情充沛,热泪盈眶。
我渴望一点点填充脑海里对城市的缺失感。我努力搜寻每一个城市在我生命里留下的印迹,却发现雁过无声,空空如也。那些消逝的日子,那些存在的时空,都再也找不到与城市的交集,什么也没有留下。
去加拿大萨斯卡通市之前,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和这座城市建立情感联系。我一遍遍告诉自己,留下些东西镌刻在心里。但这对我来说太难太难,故土尚如此,异国的陌生城市会有痕迹吗?
我无法给出答案。这些文字和图片,真实的记录了我用力和这座城市交往的过程。坚持每天用心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甚至有些过度用力而显得刻意,因为我要不断提醒自己:打开五官,像进入新闻现场一样,去观察、去记录。
这22天的记录,写下了我整个的心路历程,从第一天的对一切充满新鲜感,到后来慢慢的适应和融入当地生活,期间掺杂了大量我的价值观和认识观。这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记录,它留下了我非常珍视的一些瞬间。
我不确定这段经历是否在我生命里留下了印迹。但因为这些记录的存在,它让回忆成为了可能。也许在某个冬季,我懒洋洋的躺在阳光下再翻开这些记录时,发现原来所谓的城市印迹和情感的填满,不过是事后回忆时,再真真切切的看到了那时的自己,那座城,和那群人。
回忆总是充满情绪,我不想诗意化自己的访学经历。下面这些文字,都截取于我在加国时留下的日记,这些文字全部完成于加拿大,它原汁原味的记录还原了我在加国最真实的写照。
7.15 第一天在加拿大
在加拿大度过的第一天,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
我还处在倒时差的阶段。原以为第一天来时刚好是这里的晚上,我们飞机上奔波一天后也极度疲惫,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时是白天,这样时间自然调回来了。然而我还是too y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体内的生物钟可没有这么好对付,虽然睡了充足的一晚上,第二天正常醒来,但这里的白天是北京时间的深夜,22年来这个时间我的生物钟都是处于休眠状态。所以第二天下午我本打算只是中午眯一会和在中国往常一样,没想到一觉到了5点半,已经到了加拿大的晚餐时间。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我都充满了好奇与神秘感。好像北美的这个国家,任何东西都不同,我想要拼命的记录下看到的一切,用照片定格在加国经历的每一个瞬间,留下这些短暂而无比珍贵的日子。
我恨不得所有的时间都是睁着眼睛在四处观察,一秒也不浪费,毕竟离回国的时间一天少一天。我几乎用手机拍下看到的一切,只要光影许可。这里的每一处对于我来说,任意按下快门都是一张美丽的风景照。
这里人的生活真幸福而美好。每家有自己的小别墅、院子、汽车,人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很多人在路上碰到我这个亚洲面孔主动打招呼问好。这里见不到什么大面积集中的人,在街道、校园里闲逛时,几乎见不到人影。即使在机场这样的公共交通场所,也见不到什么人。
不过什么职业,人们工作幸福而快乐。机场柜台员工、空姐、厨师,我接触到的加国这些职业的人,让我看到了他们享受自己的工作。机场柜台员工穿着休闲裙子、带着草帽相互闲聊,厨师放着音乐在厨房忙碌切菜,空姐穿着便服一点也不僵硬机械的微笑。
看到这些人,我第一次被真正普通日子里的幸福打动,这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简单的幸福。
7.16 The first day in U of S
今天周一,是访学正式开始的第一天。
今天在萨大语言中心的课堂上,见到了英语老师Kerri,开始了正式的三周访学生活。
萨大校园的参观过程是极其愉悦的,一栋栋童话城堡式外观的教学楼,每一栋都彼此不相同。昨天我才刚被这里居民社区的鳞次栉比,形状风格特异的小别墅吸引,每一家好看的房子我都用照片定格。我去过以移步换景而闻名的苏州园林,而萨斯卡通市这里的居民小别墅,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全新体验,走在街道上上,几乎一步一景,街道、路标、汽车、院子、房子,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萨大校园里这些我只有在照片上才见过的建筑,第一次如此真真切切的呈现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刚刚出生睁开眼睛的孩子,仔仔细细充满好奇的打量着萨大里的一切花草树木,建筑道路。这时候会恨语言的贫乏无力,只能说一句:真好,真美。
更大的感触来源于这里的人。你总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学生在校园的各处,路边座椅,图书馆,运动馆还有各个building里迎面走来的,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宗教服饰,不同种族、肤色、信仰的人在这里汇聚,并各自安静的生活。只有亲眼看到才能体会到这个“multinations”的国家是多么兼容并蓄,自由平等在生活中应是如何的光景。
加拿大随处可见亚洲面孔,要区分亚洲面孔也是简单的。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他的国民主要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在这里都有广泛的集居。仅下午带我们逛校园的两个学生,就是一个来自非洲,一个来自墨西哥。
我们拥有了自己的student card,意味着在接下来下周内我们是萨大正式的学生,可以享受一切应当的权利。拿到校园卡的我是兴奋的,它让我知道这次不是来旅游,“访学”有了应有的正当性。我问了很多遍学生卡能不能带回中国留作纪念,得到了肯定答案,内心欣喜。
晚饭后,去萨大校园散步。在运动场看到一群小孩在踢足球,我厚着脸皮在他们旁边观看,伺机加入他们。一个小男孩主动问我要不要加入,我欣然答应。这是一群9到11岁的小男孩,酷爱足球,我和他们玩了1小时,这些非洲、亚洲、美洲裔的小孩子说着流利的英文,在足球场驰骋,我享受和他们的相处。
7.19 加国的kayaka
今天安排的行程是pike lake 一天的trip,一天的安排丰富而有趣,感受了不一样的加国放松方式。
上午乘黄色校车经半小时到达pike lake。上午安排的活动是mini golf。之前从没有接触过高尔夫和划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
这个小型高尔夫球场设置为通关形式,一共18关,每关难度依次上升,会用在通道上设置不同障碍物的形式来增加难度。这项休闲运动难度不大,上手容易,但趣味性很强。
在国内,高尔夫这项运动并不是一项普及性运动,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似乎是一种上层精英阶层的标配。
在加拿大的高尔夫球场完全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只是一个休闲的球类运动,人们享受的是这项运动本身,就像打篮球踢足球一样寻常。
中午在外的野餐非常exctied。汉堡、蔬菜、土豆、沙拉和各种酱。虽然我不大适应西餐,但这个体验过程是非常棒的。
午饭后看着组织人员在收拾餐具,我不禁开始佩服萨大的组织人员。不论哪次活动,时间的精准、物品准备的充足、前后联系的到位,办事效率之高不得不令我竖起大拇指。
下午的kayaka水上划行,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的运动。kayaka是一个人拿浆划,刚开始不太容易掌握平衡,但也很容易上手。漂在湖面看水天相接的感觉很舒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尤其是在加国如此蓝色的天空下,更令人心旷神怡。
在湖边的沙滩上,许多妈妈们带着孩子懒洋洋的晒太阳,孩子们时而在沙滩上玩泥巴,时而去湖里玩水。在这个温度有些高的日子,这些加拿大人表现出来的惬意,让我羡慕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下午回resistance后,用电脑登上萨大注册校园网络账号的网址,成功注册了账号,并连上了萨大的校园网。内心多少有些兴奋,网络资源是一所大学很重要的部分,我为自己正式成为一名萨大的学生而内心窃喜。
晚上去了一直想去的萨大murray liberary,虽然有google map,不出意外最终还是靠问路找到位置。图书馆一共六楼,我每层都进去看了下馆内藏书,虽然是走马观花的参观,但还是被里面保存上世纪30年代到2000年的所有纽约时报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公共政策资料而深深叹服。
萨大的图书馆和国内高校的大学没有很大区别,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使用它的网络资源。我用图书馆用注册的账号密码免费登录成功打开电脑。本想看看加拿大电脑和国内的操作体验不同,但都是一样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唯一不同的可能是这里的电脑没有中文输入法。
今天真正有了一回体验萨大学生的感觉,虽然只有三周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我是正式的萨大的学生,有学生卡、网络账号等一切正常手续。
回来的路上,在思考自己除了异国风土人情的观察外,是否能利用这短暂的the u of s student 的身份,在专业知识上也有些许收获。
8.3、 8.4 6个小时后,航班将抵达北京
此刻,在萨斯卡通市飞往卡尔加里的飞机上。
这座城市里太多的人来不及告别,这段记忆也将被这些文字和照片定格。我很庆幸在加拿大时就留下了这些文字,因为我不喜欢在离开这段日子后,在其他某个地方回忆这段经历。这些定格的瞬间,只有在当时留下的记录,才如此鲜活而真实。回忆总是充满情绪。
最后一天的英语课由Patty来上,做了一个类似于"你画我猜"的游戏,填关于所有活动的评价反馈。Patty工作能力极强,第一次见她时,我只觉得她可爱外向,不觉她体内蕴含着如此强大的能量。每次活动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不论组织、策划还是宣传。总让我感觉这些事情她都是毫不费力的就完成了。
在最后的课堂结束时,Patty放了一首很嗨的歌,想稀释离别的伤感氛围,和每个人一一道别。但离别终究是离别,每个人都会被情绪裹挟包围。只要一个触发点,就会感动不已。
很难说得清,我是怀念Patty还是不舍这段时间的自己。在来加拿大前,我刚结束在中农人发学院的夏令营,同样经历了一场难舍的分别。也许分别多了,慢慢的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离别。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事可以永恒。
但我们渴望留住美好,怀念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下一段生活,谁知道是美好还是糟糕,我们依旧在怀旧后对未来充满期待。继续遇见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
晚上去亚洲超市买了两包茶叶,准备送给residence里的两个人,一个是日本女孩Marika,一个是加拿大男孩logan,算是相识一场的临别礼物。
和Marika坐下来最后聊了一个小时。我比她大半岁,两个年轻人一起谈了还不确定的未来与理想,谈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压力。我和Marika的聊天感觉,与和logan是完全不同的。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英语都是第二外语,相仿的年纪,我和Marika的聊天过程总能更深入,谈及困惑与理想。
而与刚高中毕业的logan是另一种感觉。我们谈论的话题总是浅尝辄止,他每天晚上都会在residence里的电视机前打游戏和看视频,我经常和他在电视机前聊天,大部分我们的聊天都是在电视前的沙发上进行。
我问他游戏的玩法,社交媒体的玩法,从他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加拿大年轻人的生态。或是语言原因,或是年龄原因,我们没有进行过长时间的一个话题深入聊天,很多时候是我的跛脚英语不给力,很多话题进行不下去。更多的时候,因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话题上,我们很难理解彼此。
不过这两个都是我在国外收获的珍贵友谊,我们彼此互赠了礼物,互道珍重。世界这么大,人生如此短暂,保持联系,我们期待彼此还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
21天的对我来说刚刚好,它不短,时间足够让我对国外生活从好奇到适应;它不长,在我开始思念乡土中国时,就坐上了返程的航班。
早上一大早带上行李,坐上车离开residence时,没有了很多的留恋。到了真正要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刻,内心反而平静。甚至还想快些回到国内,开始下一阶段的生活。
写到这时,我已经在回国的国际航班上度过了一半时间。机舱内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不知道窗外是白天还是黑夜。或许在加拿大是黑夜,在中国是白天。而此刻在北冰洋上空的飞机,只能感觉到时间的最初本质意义,只剩流逝。
6个小时后,航班将抵达北京,北京时间8月5日16:30分。
原谅我只能截取日记中的部分记录,这种日记它实在是个人感受过于私人,当我把它公之于众时,就像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些深夜痛哭一样,实在是太尴尬。
但我仍然希望这些截取侧面的原汁原味的文字,能给你展现一些访学的侧面。我很难去给这段经历下主观定义,也无法确定它最终在价值意义层面上留下的是什么。我能确定的是我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我,是不停的经历与遇见所塑造。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遇见不同的人,这是我对生活的全部期待。
下一站,一起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