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心理专题推荐集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如果死如秋叶般静美,为何我们不敢直视它?

如果死如秋叶般静美,为何我们不敢直视它?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16:32 被阅读229次

文/水湄青萍

写在前面: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生恶死的文化环境下,公开直接地谈论“死”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我虽年近三十,但也算盛年,和死之间的距离看似遥不可及。现在说这个,显得“为时过早”,又有些“自不量力”。

不过,在内心深处,我们都知道,死是和年轻与否无关的一件事。其实,在感叹人生无常、时间无情的时候,我们早已与它打过照面,只是不愿不敢承认或意识到,这是潜藏的死亡焦虑在蠢蠢欲动……

在《直面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这本书的启迪和鼓舞下,我决定冒个大不韪,对这个生命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做一番探索。如你愿意,那么我欣然邀你同行。

01

从哇哇坠地那一刻开始,我们便踏上了各自的生命之旅。生命的列车经过一站又一站,欢声笑语中掺杂着泪水,一路疾驶,似乎永远没有终点……

直到有一天,某件事让我们从童话中惊醒——生命是一场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用死亡的方式,告别这个活色生香的世界。

我意识到“人都会死”这件事,大概是奶奶的过世。

因为时间久远,许多细节都散落了。唯有一个画面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奶奶躺在床上,气息微弱。我把手伸进被子,试着触摸奶奶的身子。指尖触及身体的刹那,一股凉意迅速穿透了我的身体,我立马就把手缩回了。

奶奶去世时,我尚年幼。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或许是感觉到她的孤独,想要安慰一下她?可是,我为何又立马把手缩回了呢?也许,我是感到了死亡的近在咫尺,因而心生畏惧了吧。

在农村,送葬要生肖相合。奶奶属虎,我则是属龙的。龙虎斗,按照习俗,不能送奶奶上山。大人们和我说:“生肖相冲的人送葬,死者会不得安息”。

听完大人的话,我有些害怕。我怕奶奶不高兴,毕竟她生前似乎不太喜欢我。我跑去奶奶家吃饭,她总说:“难道我们家的饭更好吃吗?”

我终是没有送她走完最后一程。我站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抬头茫然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然后按大人说的,听到送葬队伍抵达山顶,发出几声炮响后,摘下头上戴着的白帽,沿着缝线一把扯开。白帽重新成了一块白布,一切似乎又回归到了原点。

葬礼过后,姑姑整理奶奶的遗物时,在抽屉里翻出几条好看的手帕,便塞给了一旁的我。母亲知道了,说这是死人的东西,放在身上不吉利,要我丢掉。

起初,我并没有照做,只是偷偷地将手帕藏在柜子下面的抽屉里,但心里始终惴惴不安,好像那手帕会幻化成鬼怪,将我拉入地狱一般。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种死亡焦虑。我害怕自己也会像奶奶那样死去。

后来,我还是把手帕丢进了河里。看着它渐渐沉没,莫名的,心里涌上一种愧疚。可是,死亡焦虑并没有像手帕一样被扔掉。长大后,它们频繁潜入睡梦中,化成一个个梦魔纠缠着我。

很多个夜晚,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梦到奶奶住的老屋,梦中阴森恐怖的气息常将我半夜惊醒。醒来后,我便不敢再闭眼,生怕再回到梦中。

以前,我习惯安慰自己:没事的,你还年轻呢,死亡是老年人的事。可这些年,看着奶奶辈的老人相继离去,父亲辈的一个叔叔意外去世,与我同辈的一个童年玩伴死于非命,我渐渐地意识到:总有一天,这件事会降临在我头上!

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了。如果有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方法,那就去彻底地看一看它最坏的样子。

而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死真如泰戈尔所描述得那么唯美,为什么我们不敢去面对?

02

凡生而为人,都绕不开死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我打算问一问中国先哲们,看看他们会如何作答。

我沿着历史长河一路往回走,遇到了孔老夫子。只见他站在川上,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流,长叹一声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走上前,便作揖向他请教:“人人都尊称你为孔圣人,能告诉我死是怎么回事吗?”老夫子只是瞅瞅我,沉默许久,答道:“你这么年轻,连活都没活明白,想什么死的事情呢”。说完,便一挥衣袖,走了。

孔老夫子的话,让我想起以前大人们也总是如此避而不谈的态度。察觉到大人脸上的异样神色,孩子们虽心里疑惑、恐惧,但也不敢多问。“死亡”这两个字就像潜伏在人们心中的一个幽灵。人人心知肚明,但都假装它不存在。

这不是仍旧没搞清死是怎么回事吗?于是,我又继续前行,偶见一道人模样的老头儿,在一石头上盘腿打坐。我上前问道:“看你仙人模样,可知死是怎么回事?”“死?”老道儿摸着腮边胡髭,笑道:“与我一起修仙,我保你长生不死!”

“长生不死?哪里来的江湖骗子!”,我心下嘀咕道。历史上,多少皇帝为追求长生炼丹修道,可有谁得偿所愿?罢了,还是另问他人吧。

没走几步,在一农舍边见一老人正鼓盆而歌,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庄子吗?正欲求教,另一老人上前责骂庄子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就算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我也觉得岂有此理,妻子去世了,怎还能如此欢快?庄子见状,解释道:“生生死死,都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就如昼夜更替、四季转换一样自然,又何须悲伤?死,不过是回到生之前的状态罢了。”

拜访完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我大概了解了不同派别对死的态度——儒家回避死,道家否认死,庄子认为死是生命的一部分。等等,好像还漏了一个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佛家。它认为生死轮回,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这当中,庄子的生死观是最为清醒的,但或许是因为普通人够不着他老人家的境界,终是纷纷拜倒在佛家和儒家的门下。

儒家思想倡导“入世”,人活着,就应该追求生活的意义。这本不错,但其对死亡的回避,无形中也让人产生了一种永生的幻觉。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陷于声色犬马中,仿佛生命永远不会结束。而当死亡真的来临,他们又往往哭得撕心裂肺,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而佛家主张今生的苦行,是为了修来世的福分,要人们希望寄托于来世。如此,人们便觉得现世不过是一种将就,不用尽心尽力地活,反正还有来世、三世等着呢。

可见,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让人们要么回避死亡的存在,要么否认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于是,我们也就没有养成理性的思维去思考死亡本身。

03

中国忌讳谈论死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不对啊!我们每逢初一十五,可都要去庙里烧香拜佛呢。但是,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这种信仰是非常实用主义的。

我们去庙里,求的是事业顺利、生意兴隆,要么是早生贵子、学业有成,都是为现世服务的。如果庙里菩萨显灵,那么就必要杀鸡宰羊、好酒好肉拿着去还愿,以表示自己的酬谢之情。

但万一菩萨太忙,没来得及顾上这档子事呢?人们就可能立马翻脸,觉得这破庙不灵验,不愿再供奉香火。更有甚者,历史上还有人求龙王下雨不成,就拿鞭子抽打龙王塑像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西方人会对耶稣做这等不敬之事。

我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但有时候,也着实羡慕这些有信仰的人。因为他们不必直面死亡,而是从内心深处相信死后有一个天堂在等着自己。如此,坦然等死。泰戈尔赞颂“死如秋叶之静美”,想来也是因为宗教的影响吧。

信仰这件事,大概从很小的时候就是根植于某人心中的。等到长大接受了现代化科学思想的熏陶后,再去憧憬什么天堂和来世,就再也无法说服自己了。

因为没有纯粹和坚实的信仰做依托,中国人也就没了勇气去面对死亡这件事。

04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教信仰的缺失,是我们不敢直视死亡的深层次原因。只要我们身处在这个文化背景中,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当我们回避死亡时,具体是害怕些什么呢?

曾经当我的一个叔叔意外去世时,我在QQ空间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渐渐的,有一种惶恐像蜘蛛网一样网住了我的整颗心。一种原本真实存在,却突然再也找不到它的踪影,心开始没着没落的。

我意识到,像爷爷离世那样,我是真的再也不能见着你了,不能再看见你笑得那么亲切开怀的脸,不能再听见你喊我的名字……”

面临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哀悼者来说,他们不愿意面对的是:在和亲人告别时,自己也要与死亡正面交锋。

一切都消失了,不存在了,与我而言,就是死亡带给我最大的恐惧。当然,不同的人,因为个体经验的不同,恐惧的内容又会有所差异。

比如《直面骄阳》的作者欧文•亚隆,在书中袒露说,自已最害怕的是:当他离开后,自己的妻子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同时,他提到自己在心理治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来访者,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所以害怕死亡。

无论是哪种,死亡似乎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意义变得毫无意义。千千万万的人,就如那个推石上山、劳而无功的西西弗斯。再努力将石头推上山又如何?石头还是会滚落。再奋力生活、创造价值又如何?终究还是难逃一死。

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被这样的无意义感啃食着。有时候,真想仰天怒吼一声:活着,到底有什么名堂?天空默默不作答,终了,还是罢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酒醒何处!

但死亡真的会带走一切吗?如何抵御生命的无意义感?没有信仰的人,是否只能被死亡焦虑折磨?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为你细细道来。

【相关文章】那些逝去的人并未消亡,只是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死如秋叶般静美,为何我们不敢直视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mzy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