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秦腔》,第一感觉是亲切,沉浸其中,仿佛在读自己的经历;自己就像清风街某个小娃娃,看着别人把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写成了书。至读完全书,我的感受得再加一个词,变迁。清风街的吃喝拉撒睡,婚丧嫁娶事就是我曾经的生活;而清风街的衰败、破碎则是我从小到大乡村的变迁。
一、曾经的乡村
《秦腔》里这些事的发生地清风街,原型是作者的故乡,陕西丹凤县的一个村子。陕甘是连在一起的,我是甘肃人,生长在陕甘交界。红白喜事的风俗礼数,各种礼制和多年来形成的潜在规则,我都是亲历者。作者使用方言和一种密实的流年式的写法,不厌其烦的将各种琐事详细叙述,将我拉回了小时候的村子,使我觉着异常亲切。
丧礼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是对一个人来过这世界一趟的最后交代。《秦腔》中,作者对其不吝笔墨;对此,我也记忆深刻。从我记事起,经历了族中十多位长辈的去世,我为其中四位穿了孝衣,戴了孝帽。设灵堂,穿寿衣,孝子孝孙依规祭奠,吹奏鼓乐,亲友祭吊;摔盆起棺,下葬盖土,各种纸货烧的火光满天。这些场景,我曾不止一次经历。及至现在,老家村子里依然延续这一风俗。常遇到和清风街夏家人一样的问题,青年人太少,不得不请他姓的青年人帮忙抬棺。
秦腔我是不懂,但我爹一直喜好。我从小听,虽不懂,大概能分出个悲喜。印象中我爹以前很喜好秦腔,拿个老式手机一直放,但现在有了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手机却不怎么放了,只是在电视上看。
小麦是家乡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因而吃面变得每天都必不可少。家乡吃面也是和书中一样,辣子要汪,醋要酸。小时候我也喜欢这样吃,但现在吃的机会很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面的面吃着不如家乡的爽快,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每次回家都要好好吃几碗家乡的面。
土地,曾经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地,什么都没有;有了地,什么都可以有。直到父亲这一辈,先祖们都是在山上,在土里刨吃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的日常生活,青春、汗水、热血都献给了黄土,而土地也没有亏待他们。平日热情友好的邻居,什么都可以分享,但涉及土地的事就会变得斤斤计较。我是在土里长大的,挖过地,按过犁,和过尿泥,会使锄头和铁锹,土味和乡村味已融化在我的血液中,即使在城里读书多年,也没有洗去我身上的土味。
二、巨大的变迁
然而,记忆中所有曾经的场景都在悄悄的变化着。
最近几十年,是大变化、大迁移的时代,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速,农村人不停地向城市迁移着。都说《秦腔》是乡村变化的缩影,现实也确实如此。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从前长满庄稼的地变成满地杂草;从前人气兴旺的村子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曾经日夜奏唱的秦腔变成了现代的流行歌;曾经纯朴善良的村人进城求生活,开始变得唯利是图,善良纯朴也已不再。
在土里长大的人,都在竭力想摆脱土地。然而离开土地以后,他们过的并不好。物质生活不足,精神生活没有。离开土地来到城市的人们,只有关于土地和庄稼的知识,没有关于现代工作的技能,工不工,农不农,城不城,村不村。干着最辛苦、最底层的工作,租着狭小潮湿的房子。生活成本极高,水、电的价格比村里的高,米、面和菜都要花高价购买,品质却不如老家地里自己种的。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灯红酒绿与他们关系不大。城里人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累的呼呼睡去;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他们就得拖着沉重的身体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至于精神生活,可以说没有,家人和孩子不在身边,很少有机会和他们说说话,繁重的工作也让他们无暇顾及。
但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在城里扎根。多数人在城里赚了钱,然后回到老家翻修房子,娶妻生子,然后再回到城里,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只有在年底的时候回去一趟。那些少数极幸运的人在城里赚了大钱,买了房子,在物质上可以基本维持,但却在精神生活上找不到归属。还有一些人和书中一样,因意外受伤或者死亡,被迫回到土地上或直接被运回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二零一零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它并不适合这些祖祖辈辈都在土里刨吃食的人。他们不具有现代工作所需的禀赋,他们所拥有的如何侍奉土地和庄稼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在城市的美好生活。
正如《秦腔》的作者所说,农民就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离开土地的他们就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离开土地,来到城市,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无法真的扎根。
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迁移的时代,他们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城市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他们却让城市更美好。高楼大厦,道路桥梁的建设,没有专家不行和各种机械设备不行,但没有千千万万离开土地把青春献给钢精水泥的农民工也不行。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电子产品,离不开把青春献给电子厂的新一代离开土地来到城市的年轻人;送货速度越来越快的包裹和外卖也离不开他们。
三、新的转机
而就在守着土地的老一代农民陷入困境,新一代进入城市的农民无法留下的时候,农村,农民迎来了新的转机。决策者没有忘记千千万万农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城市的建设所做的贡献。对于想继续在农村生产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和少部分新一代农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之后通过的相关文件从各个方面对新时代新农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让亿万农民有了新盼头。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在产业、文化、环境、乡村治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于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基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实施了各种针对致贫要害的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而在乡村治理方面,打黑除恶,苍蝇老虎一起打这些措施的实施,让乡村治理更加民主化,扶贫资金真正让农民受恵。而对于农村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国家进行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这一制度的实施,让农民即使不去亲自种植作物,也可将土地转包而获得收益。我国是农产品消费大国,如能重新盘活农村分散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将大有可为。其他方面,针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卫生健康、环境问题等都有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资金支持。新农村有了新面貌,有了人气,年青人毕业以后愿意回到家乡了。
而对于想彻底摆脱土地,希望在城市扎根的新一代农民工,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鼓励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住房租房制度的改革,医保异地报销制度,子女教育资源方面的新措施等,都是实实在在帮助新一代进城的年轻人真正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有力举措。在新一轮城镇化的红利下,一批新鲜的血液用他们的努力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完成了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回顾这几十年乡村的变迁,改革开放以后,释放了个体积极性,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而当贸易和互联网将中国和世界逐渐连接起来以后,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成了闭塞、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一批一批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市的时候,农村开始衰败、破碎;而进入新时代,农民迎来了新的转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成为了共识,乡村振兴和新一轮城市化让留在土地和离开土地的人都有了盼头。
《秦腔》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激烈冲击和变化。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溢于言表,农村的衰败和破碎跃然眼前。然而,当我们回看历史,放眼世界的时候会发现,这种种变迁看似惊心动魄,也只不过是发展的必经阶段,而我们只是正好赶上了。
注:辛苦码字,请勿随意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