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交网络每天写1000字最后,TA们没有在一起
Scalers:一个“社交过载”的周末给我什么启示?

Scalers:一个“社交过载”的周末给我什么启示?

作者: Scalers | 来源:发表于2016-12-20 14:59 被阅读74次

    这个周末我是这样过的:

    周六上午在国图参加古典老师的第六届做自己论坛,听了上午场的演讲。

    之后中午从国图到南三环参加万能的大熊老师的2016年大熊会年会。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大熊会年会,与2014年在武汉参加的时候不同,这一次我作为分享嘉宾,做了一个关于社群的报告。之后参加了半场大熊会晚上的会后交流,匆匆回到家中处理事务。

    周日上午是古典老师橙子学院的一场活动,有一个嘉宾座谈。我应邀和几位嘉宾一起做一个主题分享,主题是《2016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认知或观点》。我讲了一个复杂系统和非即时反馈与成长的关系,观点得到古典老师的认可。

    周日下午是赤兔的一个“时代百问”的活动,听了一个下午的各种嘉宾的演讲分享,包括埃森哲大中华区的CEO;活动结束后参加了晚宴,晚宴上与许多嘉宾做了交流。

    不得不说,这两天大概是我近期以来社交量最大的一个周末。社交量大的意思是,密集地参加了不同领域的不同会议,而且认识到了许多的新朋友,以至于我感觉自己有一点社交过载了。注意过载不是贬义词,而是描述我个人的一个感知的状态。

    这个事情二分地看。一方面,也许我做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行业前辈的认可,于是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这算是对持续行动的肯定。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参加这些活动,往往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时间度过如果要有效率,那么就要从收益上提要求。

    那参加这些活动有没有收获?收获肯定会有,但是如果要复盘来看,需要做成分分析:

    1.嘉宾所讲述的内容方面。由于是公众演讲式的分享,时间也偏短,从内容深度上看也只能点到为此。所以除了一些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他方面的表达,讲者提到的要点我能很快理解,因为我自己在写作中也做过分析。

    2.会场中遇到的人。这个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线上有过了解的陌生朋友,在线下见面后会有更直观的印象,从人性上必然如此;二个是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加了联系方式。

    线下活动由于在物理空间上聚焦,也很容易产生仪式感很强的聚集效应。于是一群人在一起,相互给予对方足够强的即时反馈。

    这个特性的好处是我们会处于一种相对亢奋的状态,于是会在亢奋下做许多事情。但是不足之处就在于,建立联系容易,维持稳定难。

    不管是事还是人均如此。

    参加活动时,听到了一些例子,有一些观点,感觉很新颖有力量。但是如果不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应用,指导行动,那时间会无情地把这些听过看过的内容重置为未知,于是下次你再次听到,又感觉自己受到了启发。其实只是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已。

    认识了新的朋友,如果只是加了一个微信,却一直沉默在通讯录里,那要么就是你只会在过年的时候收到群发的短信,要么就是有朝一日你突然忘记了对方是谁,尤其是你没改备注,而对方又换了名字。

    有时候我会比较理智,干脆就不去看那么多所谓的新知识,去加那么多以后其实可能再也没有过联系的人。这些行为有时候只是在缓解焦虑而已,真正地价值往往要通过行动才能体现。不管是知识的应用和沉淀,还是人际关系的巩固,都是要消耗时间、精力和脑力的。

    那一天我只能有那么些时间,如果对什么知识都有兴趣,对谁都想要链接,哪里能顾得过来?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所以我内心的预想是,从客观上这个公众号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但是从理智上必须明确,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耕细作自己的土壤,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你可能会觉得一个周末参加那么多活动好厉害的样子,然后感觉好羡慕,但是我却告诉你不要这样想,为了不让你这样想,我还特意把标题写成“社交过载”,即使这样可能会得罪这个周末认识的新朋友。这种频次我预期一年也就一两次,要是平常都这样,却没有时间多做一点事,那真是会出大问题。

    世界纷繁,做好自己的事情,增长自己的价值,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清醒坚定地继续行走,不要被即时反馈的强烈属性所困扰,我想这样才能走得更长久一些。

    最后综合我这两天的体验,给出几个我的判断,供参考:

    1.网络上分享会越来越多,从而显得越来越廉价。当讲者的数量比听者还要多的时候,大众的神经会不再被撩动。于是一方面会出现标题越来越极端的情况,另外一方面,最近这一波所谓的微课创业者,会陷入比较艰难的困境。这个窗口期也就最近一两年的时间,所以现在的微课者要么就是赶紧捞钱,要么就是想办法转型上岸,不然只有等着横尸了。

    2.这一波的风口其实是一种幻想消耗的风口,也就是利用“一夜暴富”的预期进行收费服务。这个场景其实在当年成功学的时候已经出现过,现在只是在重现而已,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3.我还是重申我的立场,只有深度才能赢得未来,对抗时间,抵御通胀。深度思考和持续行动永远会是稀缺,尤其是经历浮躁地预期被割草以后,会愈加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定路线不动摇,这是值得去捍卫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calers:一个“社交过载”的周末给我什么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zx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