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阴
芭蕉侗族乡是恩施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共有侗族人2万多人。芭蕉产茶历史悠久,世代以茶叶为生。芭蕉建成了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生态茶园景观。
我和先生从家里开车到芭蕉只要半个小时,这些日子因为疫情的影响,这里非常安静,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因此,周末只要有时间,我和先生就会在芭蕉林博园走走看看。
每次来到这里,就会看见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茶园、错落有致的侗屋乡舍、干净整洁的街道、清澈见底的河道、水面上飞翔的白鹭,远离城市的喧嚣,让心在大自然中沉静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8e8ccdd5525b0bab.jpg)
芭蕉有着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在20世纪,这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在春茶期间,人们自觉汇聚到风雨桥上、鼓楼旁、集镇上进行茶叶交易,辖区外的人自觉或不自觉也到这些地方买茶,久而久之在这些地方就形成了茶叶交易的主要场所。
“鼓楼”“风雨桥”是侗族特有的精湛的建筑艺术,是标志性建筑物,目前仍然保存完好。位于楠木园、戽口两村交界处的九道水的风雨桥,历时150多年了,桥梁上绘制的二龙抢宝和花鸟图画仍清晰可见。
在芭蕉林博园,有标准的侗族鼓楼和风雨桥,这真是一种艺术品。踏上这特有的楼和桥,仿佛走进了侗族人的世界里。每逢节庆时,园内也会举办各种侗族的庆典活动。
侗族儿女唱起了侗族大歌、舞起了板凳龙、表演起了茶艺、划起了干龙船、打起了侗族板凳拳。这些作为侗族一个具有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已经走出大山,走向州内外。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b49335e8ba430cf7.jpg)
芭蕉侗族乡以其独具特色的“山、水、茶、楼、桥、歌”等旅游资源为切入点,构建“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内涵”的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产业融合也日趋规模化。
虽然疫情之下旅游业受到了重创,但是,芭蕉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还以高拱桥村擦耳岩为起点至枫香坡,沿着芭蕉河道建设了一条3米宽约3.5公里长的彩色沥青步道,为将来疫情结束后旅游业重振旗鼓而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在危难时刻,乡政府依然在积极谋发展,为将来旅游业的新旺添砖加瓦。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d399926a5b391e50.jpg)
在风雨桥上看见一个女主播,正在直播,她长得漂亮,穿着民族服装,戴着银耳饰,对着镜头声情并茂、大声地说着。在侗乡做直播的女孩还真不少,她们敢想敢干,努力坚韧,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贫瘠的山窝窝里面挖出了“金矿”。
这些女孩下得了田地间,进得了直播间。面对直播这个“新农活”,侗乡的“巧媳妇”们大胆尝试,让在外的恩施游子一解乡愁,让外地人打开“品味”恩施的大门。
比如色泽诱人、软糯香甜的炕洋芋,营养丰富、新鲜的绿菜苔,香喷喷的油茶汤,还有富含硒的恩施玉露茶……农产品销售、家门口务工成了村民的新选择,苞谷粑粑、糍粑、腊肉、茶叶、土豆红薯也都有了新销路。
利用直播镜头讲好乡村故事,展示田园风光、民俗风情。通过她们的直播,很多外地人爱上了这片土地,互动留言说疫情结束后,一定要来看看。
这些女孩子特别好学,他们找大主播交流学习,上百次的对镜尝试,想文案创作……面对直播这个新兴产业,她们卯足了劲,一点一点进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6960442c596d4907.jpg)
受疫情影响,景区农家乐和民宿发展举步维艰。这里的村民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运用直播带货、微信销售、进驻商超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将自制的酱菜、茶叶等土特产卖到了网上、卖出了大山;邀请抖音网红、农家乐负责人一起商量对策,危中寻机,共抗疫情,共渡难关,实现抱团发展。
以销售带动生产,以生产带动种植,以种植促进增收,打响恩施玉露品牌,“巧媳妇”们正在绘画着产业发展蓝图。通过直播维护客户,进行线下引流,唤醒恩施“旅游”,实现旅游兴村,侗乡女儿们一直在努力着。
初心不改,使命不怠。造福家乡,带富乡邻的想法在她们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们正化茧成蝶,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1e927ffeb358cb9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