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一一) 【原书卷七·三一】
古词奇奥,多不可解。大抵本其时之方言,而流传失真。如《盘庚》之“吊由灵”,《国语》之“暇豫之吾吾”,《巾舞歌》之“来吾婴”,伯牙之“歍钦伤宫”,古乐府之“收中吾,羊无夷,何何,吾吾”,《尚书大传》之“舟张辟雍,鸽鸽相从”,皆是也。北魏缪袭仿其体,作《尤射经》,拗涩不可句读,殊觉无谓。
方言,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盘庚,《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盘庚》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吊由灵各”:吊,古淑字,淑,善。借喻迁都之事。灵各,即灵格,负责占卜的人。在商代神权力量强大,祭祀、占卜官员十分显赫,因为他们可以直接接受上帝的旨意,对商王传达上帝的命令,沟通天人关系,故称灵格。吊由灵各,是说迁都的事最终还是遵循上帝的旨意(通过占卜),非我个人的专断。
《国语》,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暇豫之吾吾”,出自《暇豫歌》。先秦著名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为晋献公的宠优“优施”。《国语·晋语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於苑,己独集於枯。”韦昭注:“吾,读如鱼。吾吾,不敢自亲之貌也。”据《国语》,骊姬欲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已经说服了晋献公,仍担心重臣里克作梗,遂依优施之计,宴请里克。席间优施唱此歌,暗示里克须识时务。大意是:一个人悠闲逸乐却不合群,还不如乌鸦;乌鸦尚知栖集在繁茂的枝头,他却独自停在枯枝上。里克笑问:“何谓苑?何谓枯?” 优施 答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 韦昭注:“集,止也。苑,木茂貌。己,里克也。”这次会见之后,里克表现出逃避的态度,称病不朝,避免公开表态。不久申生被逼自杀。晋献公死后,里克连杀骊姬之子奚齐、少姬(骊姬妹妹)之子卓子及骊姬,迎公子夷吾即位(晋惠公),但其犹豫、反复和偏狭仍见嫌于新君,最终被逼自杀。后人以“集苑”喻趋炎附势。暇豫:悠闲逸乐。吾吾:疏远貌。鸟乌:乌鸦。菀:茂盛。
《巾舞歌》,巾舞在汉代称为《公莫》,这是因为歌辞首句有“公莫” 二字,它流行的地区很广,时间很长,是汉代著名的杂舞。其辞全文载《宋书》卷二十二、《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片断载《南齐书·乐志》。
《公莫巾舞歌行》最早见于沈约编写的《宋书》中,原文竖排,仅只17行。原文: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门淫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度四州洛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香来婴吾洛道五吾五丈度汲水吾噫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钱健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交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说明:《乐府诗集》所载较《宋书》少四字,即第122至125 的“海何来婴”。本文对异文有所校正)
有学者提出《巾舞歌》是演唱歌词,去掉歌词的衬字和反复叠唱的句子,以及标注文字“哺声”和“哺”,并将讹字复原,则原歌骨干如下:“吾不见公姥时。何为暮时,为当思。明月之上,转去,何为上,转南,当去。城上羊下来食草。汝三年征戍,吾亦老。凭门淫涕下。昔结吾马客,吾当行。度四州,路四海。熇西马头香,吾路道,治五丈,渡汲水。谁当求儿?母何!遣健步。上征一发几时还?意弩心。复相头巾,复来推排,腹转轮。使吾去时!思吾去时!”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01期 作者:白平
也有学者称《巾舞歌》是歌舞剧本。已故东北师大杨公骥教授,1950年撰《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后经增补写成《西汉歌舞剧巾舞的句读和研究》于1986年发表。不仅将本辞、和声(衬字)等予以区分,更重要的是分出了“母”与“子”两个角色,指出:《公莫舞》是写儿子出外谋生、与母亲分手的情景,“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杨公骥先生按照古乐谱大字记辞、细字记声的惯例对《巾舞歌辞》进行了校点。校本表明《巾舞歌辞》是由唱词(包括主要唱词、复唱及衬字)、角色标识字和指示舞蹈动作等的科范字组成的戏剧剧本。杨公骥先生指出:《巾舞歌辞》所记录的“巾舞” 尽管剧情比较简单,但它却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校点本见附图)
伯牙,俞伯牙。《悟雪山房琴谱·琴苑要录》:水仙操,伯牙所作也。伯牙学琴於成连,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句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君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曰:“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歍钦伤宫兮仙不还”。
歍钦,释义:悲叹。
收中吾,出自汉乐府《临高台》。“临高台以轩,下有清水清且寒。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关弓射鹄,令我主寿万年。收中吾。”刘履曰:篇末“收中吾”三字,其义未详,疑曲调之馀声。如《乐录》所谓“羊无夷”“伊那何”之类。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经部十三·书类存目一》:《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
《尚书大传》曰:五作十道,孝力为右,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乐,兴於大鹿之野。执事还,归,二年,乃作大唐之歌。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
舟张辟雍,鸧鸧相从。“舟张”,同“周章”,周流往来貌。“辟雍”,《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即城郊之学宫。所谓“舟张辟雍”,就是驾车前往城郊之学宫,行礼乐之事。“鸧”,本为鸟名,摹其声鸣。而同“锵”,故“鸧鸧”可作象声词,指金属撞击声。《诗经·商颂·烈祖》:“约错軧衡,八鸾鸧鸧”。“鸾”同“銮”,本义指结在马衔上的铃铛。所谓“鸧鸧相从”,“从”亦是拟声。宋玉《九辩》:“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朱熹《集注》:“锵锵从从,皆其鸾声也”。由是可知,“鸧鸧相从”乃摹拟铃声。(以上见田君:《<乐经>补作史考》)。我个人觉得,“鸧鸧相从”,解释为“鸧鸧的铃铛声一路相随”似乎更妥。一己之见,恳请指正。
缪袭,(186年—245年),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先辟御史大夫府,历事魏四主,后拜散骑常侍。官至尚书、光禄勋。有《列女传赞》一卷、《集》五卷。诗歌今存《魏鼓吹曲》12首,及《挽歌诗》1首。《魏鼓吹曲》作于曹丕受汉禅称帝时(末首可能是曹继位时后补的),为改易汉鼓吹铙歌旧辞而作的。12曲内容互相承接,自曹操起兵至曹即位,写出了曹魏兴盛史。其文辞虽属歌功颂德,但如《战荥阳》中“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克官渡》中“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诸句,写得颇有气势,曲折多致,在一般庙堂作品中,是比较出色的。钟嵘《诗品》称“熙伯《挽歌》,唯以造哀尔。”
《尤射》,三国魏缪袭撰。共一卷二十篇。清代文学家、考据家王谟评价该书“尤射虽似述作书之由,但其中称寡人究不知何所指。……佶屈聱牙,不可句读,然其文实古奥,故特录出,与识者共珍赏之”。(《尤射》书影见附图)
无谓,汉语词汇,音wú wèi,指不具备意义或结果;毫无价值; 漫无目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唐韩愈《杂诗》之四:“蛙黾鸣无谓,閤閤祇乱人。”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说句实在话,把这条诗话读懂读通,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袁枚称:“古词奇奥,多不可解。大抵本其时之方言,而流传失真。”把古词奇奥难解的原因,归结于方言所致。但经过学习,可知其所列例证,均非因为使用当时方言之原因。从本条诗话所引述的例证来看,古词难解之原因,一是在句读错误,古时书籍无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全在各人理解。断句不准,则意思相异,有时则无法理解。二是传抄格式错误,导致辞声混淆,文义难解。此问题,古人早已发现。《宋书》乐志曰:《汉鼓吹铙歌》十八篇,按古今乐录,皆声辞艳相杂,不复可分。沈约云: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三是小学功力不够(所谓小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不精通文字变化源流,遇到通假、替代文字时,只知道当前字面之意思,而此意又与上下文不能相通,故深感难解。
《巾舞歌辞》 《尤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