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898283/c7e6a18c0f9b466d.png)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号《拾遗集散》,文责自负。
吼唱秦腔,秦人之风,东西两府随处可见吼唱秦腔的情景。父亲喜欢听看秦腔戏,也就能唱几折秦腔戏。虽然看不懂乐谱,分辨不来音长音色,却能凭耳音拉二胡、板胡。村中与父亲相善者几人,也喜好唱秦腔,擅长拉二胡,父亲常约着几个相得友人来我家饮酒喝茶唱戏,远者10km,近者2km。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又自发组成自乐班,遇到红白喜事,吹吹打打,唱唱嗑嗑,很是热闹,秦腔也成了农闲时期农户们解闷的一个法宝。
与喜好秦腔的叔伯辈接触多了,长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我多少也能吼唱几句,也经常记住了好多的戏词唱段,甚至把《三滴血》全本戏的戏词都记住了。同时叔伯们也教会了我几段秦腔,《铡美案》中的包公、《二进宫》中的徐侍郎、《三滴血》中的周仁瑞、《游龟山》中的田玉川,《周仁回府》中的周仁,甚至还能串《柜中缘》中的徐翠莲,《虎口缘》中的贾莲香,不一而足。有了众多师傅,我也就唱得有板有眼,时常得到叔伯辈的夸奖,尤其是包公“王朝马汉一声吼”唱段很是得到他们的赏识。我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哼唱起来,独得其乐。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一路吼着秦腔踏进家门,发现门口放着自行车,马上停止了吼唱,以至于父亲的友人说:“你家收音机没电了”,搞得我当时脸红脖子粗,甚不好意思。
有事没事总爱哼哼几句秦腔戏,也就多了一点日常爱好,邻村唱大戏必要随着父母去看看,要趴在戏台最前面,甚至跑到后台看演员换装,有时在家还自编自演给父母看,成为童年一点模糊的记忆。记得那年中考落榜,失落归家,本已再无就学读书之意,每日里随父母下地干农活,拟安心黄土地、“打牛后半截”以了此生。父母哀叹之余,见邻村有招收小孩学唱秦腔戏,并鼓动我去一试,犹豫再三,无奈之举随父亲去面试。
那是一个晚上,来到邻村大队戏台上,一帮小孩子正在排着一队走步,只见一个个轻抬脚换步,头前点而手指后收,头后缩而手指前伸,转够一圈换向而行,左右手交换。一圈人一个动作,煞是好看,更觉可笑,眼观不学而会(后知为秦腔丑角动作之一)。正看得入神,父亲推我一把,原来轮到我进屋面试。面试者问我会唱那一段,答能唱《铡美案》一段,随即便让吼唱上一回。我把包公“王朝马汉一声禀,他言说公主到府中……”吼唱一遍,以为完事,他却临时教我一段《白帝城》中“狂风儿吹动了长江浪,黄鹤楼下有埋藏……”,声高透屋顶,声响彻云霄。我尝试唱了两遍,聆听评价发落。“声音达不到高八度呀……”,觉着甚是惋惜。面试者又让我抬腿踢脚,做提刀疾奔状,即右手做提刀姿势,左手前伸,双脚快速换步而行,均按其要求做了一遍。最终,面试者对父亲说:“腿脚有些硬,个头稍嫌高,先让跟着练吧!”父亲千谢万谢,出来唤我回家。
其实在说我达不到高八度时,我已打退堂鼓,虽说我当时并不知道高八度的意思,后又言说身高腿硬,更让我胸中产生愤怒之火,其时我才1米64也能算高吗?因是父亲陪伴,不敢发作。归家后,父母商量让我学戏,准备给我买一套秋衣以便练基本功。不想我早就产生退意,三番五次地说,只是不肯。父怒而问我:“你到底想干啥?”“我想念书!”父亲怒气稍消,“你想好,你想念书,家里砸锅卖铁供你念书,我们不逼你!”至此,我便收拾行囊,开学时再次踏上求学之路,延续着周三、周六回家背馍,风霜雨雪奔跑来回的故事。其实这时候,村中与我同岁的孩子基本全已辍学,有门路的转学到陕北洛川县或者黄龙县等易考中的地方就读了,去学校这条路上只有我孤单往来,独自求学了。
工作就业了,虽说我还会经常哼唱一段跑调的秦腔片段,但是也只限于自娱自乐,从来不愿意上台表演。父亲年龄也大了,病痛致使身体日渐衰弱,也不再拉二胡,而我说买一把二胡送给父亲的愿望一直没实现,后来倒是外甥实现了我的愿望。到今日父亲已经入土为安,再也看不见父亲的面容,哼唱几句秦腔便会想到父亲,让我想起来心中便会难受。我曾告诉爱人,等我闲暇了,我要把所有的秦腔戏看一遍,把适合我嗓音的学唱几段,以解寂寥,以怀旧情,以飨时光,以达到荡气回肠、舒胸静气、益寿延年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