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盛世挽歌
前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辉煌的朝代和时期。其中,被后人广泛传颂的三大盛世,分别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是其显著特征。康乾盛世历经三代清朝帝王,经济、人口、疆域得到大力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势,在这一时期,清朝在封建体系下达到了顶峰,但是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朝廷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
“日盈则昃,月盈则食,花盛则将残”。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沈复
沈复何许人?大部分人不知。但说到《浮生六记》这本书,许多人知晓,它频频出现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甚至常常荣登榜首。其实自首次刊行以来,《浮生六记》就收到学者、作家们的欢迎。中国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沈复是这本书的作者。
沈复的生平史载不详,只是通过《浮生六记》这本书知晓其是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的人,出生于苏州沧浪亭边的一幕僚家庭,他的父亲一生为幕僚,前期生活小康,后期家道中落。沈复其人直爽散漫,仁义善感。童年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也下广东做过小生意,后因妻子芸娘受小人诬害,兄弟失和。夫妇被父母赶出家门,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度日,芸染病去世后,沈复更是颠沛流离,游幕作贾, 周游四处,嘉庆十三年(1808年),沈复随使团出使琉球,在琉球共四个半月。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闲处忆往事,悲痛无以遣怀,遂以亲身经历作《浮生六记》,“浮生"两字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浮生六记共六卷,现存四卷,后两卷为后人伪作。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本名为《浮生六记》的书稿,只有四卷,虽为残稿,却欣喜不已,随后他把书稿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一经发行,畅销至今。
《浮生六记》其文真实自然深情,娓娓道来,令人掩卷长叹。余初读长叹,再读哀伤,
盖因沈复芸娘之伉俪情深!始于盛世欢平,终于忧患飘零,历经坎坷,阅尽人情世态,遂感
浮生若梦,“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 ,“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深情人总被命运之虐待,令人扼腕长叹空留余恨!
说到沈复的深情,且以丛草为林,以虫兽,以亲人,以世间万物。然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常常失望!天下熙熙攘攘,成人的世界或许大多的是谈利益。但凡此种种又不能薄情寡义,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
诚出生于幕僚小康之家的沈复,命运变化何尝至此?掩卷乃翻开史书,以答案于历史为镜,
兴衰荣辱,凡夫俗子的命运悲欢皆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个人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但实际上,凡夫俗子的命运是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总是紧密勾连,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康乾盛世时代,沈复出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1月22日,陈芸、沈复结婚,年18岁。沈复奉父命赴杭州,从赵省斋受业。隔三月返回苏州。6月夫妇迁居“我取轩”中。七夕同拜天孙,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小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7月15日,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
徒遭惊悸,两人皆困顿生病两旬而愈。经年后叹 “真是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昭”。是年中秋夕,偕游沧浪亭.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同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天,乾隆皇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沈复随父亲在吴江接驾。陈芸、沈复22岁。夏秋之交,沈复随父亲游幕海宁,到嘉兴和海宁。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陈芸、沈复25岁。沈复受徽州绩溪克县令聘请入幕僚,由杭州溯钱塘江而上。陈芸初生女儿,名“青君”。不到两年时间,得见官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辞职,于是产生不当儒生而去经商。 入股与其姑父在盘溪从事酒酿生意,因台湾林爽文之乱,海路中断,货物积压,贩酒亏本的一塌糊涂,后重操旧业,仍游幕于江北。陈芸生儿子“逢森”。
乾隆六十年(1795年),沈复33岁,住在青浦。中秋日,夫妇随母亲游虎丘。陈芸始遇憨园女,18日二人结为姊妹,欲为沈复纳之为妾。不果,芸竟以之死。
芸的命运转折之年,亦是历史的转折之时。
(1796年2月9日 ),“乾隆”禅位于第十五子。 年号更为“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沈复年34岁,仍住在青浦。憨园女被有力者夺去,陈芸旧病复发。
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爆发了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
嘉庆八年(1803年),陈芸、沈复年41岁,芸于春天2月,发血疾。沈复又到靖江借贷。奴阿双席卷家财逃跑。自此梦中呓语,时呼“阿双逃矣”,或呼“憨何负我”,病势日以增矣3月30日,陈芸死于扬州。遗言厝棺材于扬州西门外金桂山。沈复以卖画度日。秋9月,代幕于江都县,在张禹门家度岁。
清嘉庆九年(1804年)沈复父亲去世,家产被其弟吞败。 1805年,沈母寄身到女儿家,沈家的宅子变卖过户给别家。
嘉庆十年(1805年),沈复43岁。拜别母亲,经幼年玩伴,乾隆1790年的状元石韫玉,(其人正是在白莲教动乱中,戎马三年,立下了丰功伟绩)之邀随行谋生,次年春2月,舟过淮扬至荆州之樊城,登陆后拐弯去潼关。沈复44岁。夏4月,儿子逢森死亡,卒年18岁。冬10月,随石韫玉眷属赴济南。石韫玉赠送其一小妾。伤心潜下穷途泪,不知梦醒何时耳。《饮坷记愁》以此结尾。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尘埃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转折,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便翻天覆地的变化------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乾隆帝时期走向顶峰,但是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朝廷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盛极而衰。乾隆退位的第一年便爆发了白莲教农民起义,而沈复的命运也在这年急转直下!
咫尺之间, 昔日繁华,邈若山河。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余深然之。“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一曲康乾盛世的挽歌。
《浮生六记》是沈复的命运沉浮记,他是时代的弄潮儿记,也是时代的溺水者记。是千万万人之一凡夫俗子的命运浮沉的剪影,同样也是社会历史的浮沉记的缩影。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