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是最具有引导性质的提问技巧之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当事人发现自身资源,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之道。
试想你的一位朋友在某次聊天中愁眉苦脸地向你诉说他的苦恼:“我不擅长跟人聊天,每次聊着聊着就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这时,你会选择怎样提问?
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询问原因)
有没有哪一次是好一些的?(询问例外)
大多数人的直觉,提问是质询性质的,即上面第一句那样着眼于原因。我们通常希望知道困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原因做出改变。然而,这种提问方式容易让当事人陷入问题中,不断去回想、反思那些失败的经历,从而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因此,我们还应该学习使用赋能性质的提问,帮助当事人鼓起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励当事人从过往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资源和提示,避免指责、归咎和抱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向前看”。
老林是单位里的“老油条”,经常迟到、早退。小欧是他的部门主管,领导要求小欧跟老林正式谈谈。
小欧:我注意到你上个月的迟到次数比较多,是有什么原因吗?(质询,开放式问题)
老林:我也没办法啊,我家住得远,早上起不来……
小欧:你住得远,每天来回奔波,的确很辛苦。但我也注意到,每周五你几乎不会迟到,有时候还来得特别早,是有什么原因吗?(共情性反馈;赋能,开放式问题)
老林:那是因为每周四晚上我爱人值夜班,所以周五早上没法送小孩上学。我得早早起来,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再直接过来上班,结果反而次次都到得特别早了。
小欧:听起来孩子和爱人是你努力早起出门的动力。你觉得做些什么可以让每周准时到岗的次数更多一些?(有力量的反馈;赋能,开放式问题)
老林:嗯,其实我也在考虑把早上送孩子上学的任务都承包下来,这样我爱人也可以多休息一下,我也不会上班迟到。
上面的谈话中,如果小欧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为什么周一到周四你经常迟到”上,显然作为“老油条”的老林早就准备好了各种理由和抱怨的套路,这次谈话的结果很可能仍然像以前一样,不欢而散,没有结果。
但当小欧把问题转换到“为什么周五你能准时到岗”时,两人的思路一下子从“找茬”变成了“找资源”。
一旦找到了能让老林偶尔准时到岗的原因(家庭责任感),把这个原因巩固和扩大一下,不就可以找到能让老林更经常准时到岗的办法了吗?从老林身上找出来的这个现成的办法,可比我们硬生生强加给他的各种所谓的建议更落地、更有效,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抓住例外,提升信心,询问资源,从而得出有效的改善途径,这就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短期焦点解决技术。
它重视当事人以往的成功经验、资源、力量、合理可行的目标,即是否存在有效的解决、改变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当事人就可以思考如何做出那些小而有效的调整。
提问用于赋能时,大多使用较有引导性的开放式问题。如:
你有没有在公众面前发言获得了很好的回应的时候?那时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刚才说你最近精神都很糟糕,那有没有哪天感觉比较好的?那天你做了什么?
你说你和父亲的关系从一次争吵后闹得很僵。那从争吵到现在,你俩有过关系缓和的时候吗?如果有,是发生了什么?
以前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挑战/情景/困难,你当时做了什么,而让情况没有变得更糟糕?你曾做过哪些有效果的尝试?
这些问句的共同点在于找出例外、挖掘资源,可以引导当事人回想起情况不那么严重的时刻,探寻使得情况不那么糟糕的因素。
这种问句同时也向当事人提供了一种暗示:情况不会一直那么糟糕,你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只要我们一起找回那些亲身经历证明有效的方法并再次应用,我们是有能力摆脱当下的困境的。让我们回到本节一开始朋友求助社交困难的案例中:
朋友:我不擅长跟人聊天,每次聊着聊着就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
你: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时候你感觉和别人还聊得抵开心的?(例外问句)朋友:有啊,我跟你就经常聊得很开心。
你:哦?跟我聊和跟别人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你感觉比较好?(质询问句)
朋友:可能是因为我跟你也认识很多年了,在你面前出丑我也不担心你会因此而不喜欢我。我也不用总想着我这句话接得对不对,没有什么压力,想说什么就可以大胆地说。
你:好像在没那么紧张,不用担心自己的表现时,你能跟人聊得不错?(澄清问句)
朋友:嗯……我想一下……好像是的。在火车上我跟陌生人聊天好像也聊得挺开心的,因为我知道这一程结束,我们就不会有交集了,所以比较放松......
你:嗯,很好!还有别的什么情况下,你比较能聊吗?(例外问句)
朋友:别的……可能就是聊到我很擅长的话题吧,例如武侠小说……金庸啊、古龙啊、梁羽生啊,我都很了解就可以说很多话,别人也会被我说的内容吸引(笑)。还有篮球吧……哈哈,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我还是可以聊的。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当事人的情绪越来越放松,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其实有过跟别人聊得来的情况——当自己没有太在意自己的表现时以及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时。
这些例外能够帮助当事人提升自信,意识到对自己可能有用的资源:放松的状态、熟悉的话题。
有些当事人已经长时间困在沮丧的情绪之中,似乎很难一下子摆脱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所以对我们提出的“什么时候好”的问题没法回答,习惯于绝对化地说“没有好的时候”“每个人都欺负我”“随时都是危险的”。这时,我们可以放慢脚步,试着把例外定义为相对而言不那么糟糕,没有变得更糟糕,等等。
提问用于赋能时,还可以使用有赞赏性质的开放式问题。
在最近精神状态这么不好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到每天工作都不出错的?
在家里出了那么多事情的这段时间里,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来的?
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你们是怎么做到没有放弃,坚持把项目往下做的?
提问的背后包含着我们对当事人已经做出的努力和坚持的肯定、赞赏,同时也向当事人传递出一份体谅、心疼和真诚的赞美,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努力,给予自己肯定。还是以上面的社交困难为例:
你:你说你在跟人聊天时常常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么做到还愿意继注堂试明人聊天的呢?如果是我,可能就不愿意再跟不熟悉的人对话了。(有参与的共情反馈,赋能提问)
朋友:唉……确实挺不容易的,但是我总得去面对啊。如果一直封闭起来当个沉默的旁观者,以后估计话会越来越少,自己也会越来越孤僻。我对自己说,多尝试一下说不定就能越来越好,越来越不紧张了。
你:你的认真和努力,真让我敬佩。
朋友: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还挺有勇气的。
日常生活中,当事人可能被别人责备不够好或者由于表现不够好而直接被忽视他们也很容易因此陷入自责情绪当中。很少有人会看到他们“已经努力了”。
心理疏导中,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应该切实地站在当事人的角考虑他们的处境、困难以及所做的努力。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值得被珍惜、被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