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拿着手机不放?
手机对我们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我们为什么会刷手机上瘾?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籍《欲罢不能》,副标题叫“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作者简介
亚当·阿尔特(Adam Alter),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同时在纽约大学心理学院任职,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最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今天就介绍1~4章。
楔子 令人上瘾的时代
>> 一旦好处压倒成本,人就很难不反反复复地去做它,尤其是该行为又恰巧击中了人的神经乐符的时候。
>> 技术在道德上没有好坏之分,除非企业按大众消费的方式来塑造它
>> 行为上瘾由6种要素构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诱人目标;无法抵挡、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式进步和改善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又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
>> 上瘾技术是主流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成瘾性物质永远做不到。
>> 相同的原则,能推动孩子们玩游戏,大概也能推动他们在学校学习;相同的目标,能推动人们锻炼上瘾,大概也能推动他们为了退休生活多多储蓄。
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玩各种有着文化影响力的游戏,我认为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但这一款我不玩,因为我负担不起时间上的损失。我对自己还算了解,我担心一旦玩起来,说不定就很难叫我的屁股挪窝了
>> 分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分心的孩子,因为如果家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把相同的关注模式教给孩子
第2章 我们所有人的心瘾
>> 艾萨克告诉我,瘾君子最危险的关头,就是一切进展顺利,你相信自己已经把上瘾永远抛在身后的那个瞬间
>> 上瘾跟环境也有关系。就算是最顽强的人(比如离开越南时戒掉了毒瘾的年轻美国军人),处在错误的环境下也虚弱不堪
>> 上瘾是学习,是得知上瘾线索(一款游戏、一个充斥着海洛因的地方、一根小小的金属棒)能治疗孤独、不满和沮丧。
第3章 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 如果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痛苦而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它们是不会使人上瘾的
>> 大量从前和现在的行为瘾君子也对我说过同样的事:满足自己的瘾总是苦乐参半的。哪怕正在享受满足的第一轮冲击,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正在牺牲长远的幸福。
>> 哪怕你已经痛恨毒品毁了你的生活,你的大脑仍然渴望毒品。它记得毒品过去是用来宽抚心理需求的,故此这种渴望保留了下来
>> 深度上瘾毫无乐趣可言,这也就是说,瘾君子渴望“嗨”上一回,但并不喜欢这一体验
>> 斯坦顿·皮尔喜欢把上瘾比喻成受了误导的爱,爱上错误的人,就是“渴望但不喜欢”的经典例子
>> 有关上瘾的真相,挑战了我们的许多直觉。它不是身体不求回报地爱上了危险毒品,而是思想学会了把药物或行为与心理疼痛的缓解挂上钩
>> 所有的瘾君子都渴望那种让自己上了瘾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喜欢它。
第4章 诱人的目标
>> 连续纪录暴露出了追求目标的主要缺陷:你在追求目标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享受成功的果实。就算你成功了,成功也很短暂。
>> 如果把生活当成一连串有待完成的里程碑,你就陷入了“一种近乎连续失败的状态”。按照定义,你任何时候都并不置身于体现了你所定义的成就或成功的地方。而一旦到达了那里,你会发现,你弄丢了那件赋予了你目的感的事情——于是你只好制订新的目标,重新开始
>> 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
>> 波克说的是社会比较的原则。我们不断地比较自己相较于他人拥有些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取决于对方是些什么人
>> 人类天生有着抱负心;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所以不管站在哪里,我们总是喜欢聚焦在那些拥有更多的人身上。跟这些人进行比较,会带来挫败感,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 适度的个人目标设定在直觉上合乎情理,因为它告诉你该怎么支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可如今,目标不请自来地来拜访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