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体诗读书唐诗打卡
唐诗打卡第七十三天:海内存知己

唐诗打卡第七十三天:海内存知己

作者: 海飞廉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20:24 被阅读8次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咸亨三年(672)求补得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图片来自网络

【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评】

王勃自幼聪慧,才华横溢。但英才不仅众人妒,而且遭天妒,未及而立之年就横死海上。

看看王勃的两次不白之冤,莫不是与才高盖世有关。

第一次:

16岁为沛王府侍读,当时社会风靡斗鸡活动,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18岁那年,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就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

唐高宗李治看了文章后,发怒说:“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即认为王勃的文章会导致诸王之间产生矛盾。)当天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斥出沛王府。

唐朝一开国,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经历了类似事件,所以对此特别注意,王勃《檄英王鸡》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被认为挑拨诸王间的关系。

可见王勃所以丢官并非偶然,除了才高被嫉之外,主要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第二次:

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体来说王勃这次遭受打击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再来说说王勃之死

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上,从龙门老家南下,途经洛、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交趾。

由于《滕王阁序》,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声名大噪,直达四海,为龙王所知,亦有龙女爱慕。

王勃到交趾探望父亲后,渡海返回广州时,龙王邀请作客,后留为驸马,从此远离尘世是非。传说时年二十七岁,而登仙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打卡第七十三天:海内存知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nj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