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食粮》

作者: Saven | 来源:发表于2017-02-13 21:36 被阅读2885次

自称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的算得上强者。

——读《人间食粮》

寒假伊始,有幸收到朋友赠的一本书——纪德的《人间食粮》,也因此,假期的阅读时光主要用在了这本书上。假期即将过去,现写一点总结性的读后感悟。

此版本《人间食粮》为九州出版社出版,纪德著,李玉民译,共包含了译者的译序、《人间食粮/1897》、《新食粮/1935》三大部分。为了方便总结,现也作相应的三部分解读。

一.关于译序

一般而言,对于读者,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认真研读其译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译序,可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异国文化等相关信息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但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译序作为一个沟通媒介,让你了解原著作品的同时,也可能会含沙射影过多的译者的情感态度认知观。而这些情感态度认知观,未必就和原著所要表达的就十分的一致。

译者在译序的开头便写到对于原著中“抛掉我这本书,离开我吧”的恼火,并进而表达了对于原著的倾心和追捧之意,用这样一个引子开始了译序的论述。这样的开头,在我最初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也不觉得新奇,也不觉得有何不妥。可是当我把书读了一遍再回头看这样一个开头论述的腔调,却不禁的心生“恼火”一般。感觉这样的论述背驰了原著的思想,显得追捧之余略有奉承之意,因为原著中纪德着重写到了“但愿这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本身”,并且真诚的表达了对追随一切桎梏偶像(偶像并不桎梏,只是在你一心追随的时候才会变得桎梏)的反对。

第四段中,译者指责原著纪德的“频频变脸,灵活的运用这种变术”,我觉得这句话的表达对于原著来说不是十分恰当,纪德在原著中的阐述与抒情近似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式,是一种赤子般情怀的流露,而情感上多变的姿态正是真挚和自然的外在体现,是一种自在的表达,而不是动用意志之后而故意采用的“灵活变术”,由此,不免觉得甚至是有曲解原著的嫌疑。

第六段中,译者借助纪德自己的话:“别人不易画出我的思想轨迹,这种弧线仅能在我的文风中显露,一般人看不出来。……”,随机笔锋一转,不在论述探究纪德及其作品的思想轨迹,转而论述作者生平的写作状态。

论述视角的转变,不再对其思想轨迹的试图刻画,反而显露出了纪德的一些思想轨迹。第八段中,译者表达了想从思想、道德、价值观等角度剖析作品以追求学术认识,是一种捡芝麻丢西瓜的愚昧行为。

第九段中,译者给出自己怦然心动是源于纪德作品中的直接感受,对纪德的作品做出了“原生状态”的概括,并总结了其“粗糙、天真、鲜活、自然的特点”。因此,虽然此段话语不多,但我却觉得这是译序之中最为核心的一段,因为我觉得它给出了纪德作品的思想姿态和感官情怀,用我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原始粗健”。至此,对于纪德思想核心概括的出现,使的译序中的下文,甚至是原著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向此靠拢过来。不论是译序中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提出的纪德对于获得第二青春的执行姿态,还是第十四段描述的紧贴大地的写作姿态,都给人一种原始粗健的扑面感。

当我们把“原始粗健”作为作者思想的核心来概括时,关于本能欲望的讨论便不可避免的会绕过来。所以,译者在第十六段,指出了“安德烈哟,你的欲望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实,关于“欲望”的态度,是纪德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一个触点。在此不作出对于文中“欲望”一词的深入讨论,只是觉得如果用“好奇心”来将其代替,能使一般读者更容易的去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没有对“欲望”作出些许范围上的规定和刻画,我想这也是译者对于“欲望”这部分阐述的不是很精确的一点原因。此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当我们试图理解文中的“欲望”以及其他令人困惑的地方时,要站在“原始粗健”的角度,而不要站在“本能粗野”的角度。

一种处处体现原始粗健的思想方式,必然和规规矩矩、条条框框的社会生活有所冲突,所以,译者也在第二十二段(译序引用原文段落未算入计数)指出“为此,你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唯恐稍有疏忽,就走入老套,落入陈规旧俗。……”。

自在随性的态度贯穿了纪德的作品,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却是体验和表达的需要。所以,译者在第二十三段写到:“你的一生的创作,除了变化,还能谈什么呢?”。也在第二十四段承认了“你这样变化,就能自由尝试大地的所有食粮”。  译序的倒数第二段,指出了纪德作品的超时空性,也就指出了其作品的跨时代的意义。

最后,当我们开始真正开始啃食这份食粮的时候,愿我们带着原始质朴的情怀,热情粗健的脚步。

二.关于《人间食粮》

纪德的《人间食粮》最初于1897年出版,时隔30年后,他在再版序言中写到:“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文坛矫揉造作之风盛行、气氛沉闷不堪之际,因而觉得文学亟需重新接触大地,赤足扎实的踏在地面上。”秀木于林,风必摧之。以至于,该书“十年期间,仅售出五百本”。

精致的东西往往难以持久,持久的东西往往朴实厚重。好在《人间食粮》这本书充满了“原始粗健”的气息,虽仍有别于朴实厚重,但绝不属于精致造作一列;使得该书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人间食粮》的英文译名为The  Fruit  of  Earth,不免得给人一种踏实的厚重感。

作者在引言中说到,“这本书一旦读完就扔掉吧,然后就去出行——但愿它能引发你出行的渴望,无论离开什么地方,离开你的城市、你的家庭、你的居室,乃至你的思想”,强调了此书的目的是一种启发性,而不是追随性。

作者在开篇便写到上帝的无处不在,“天地万物,无一不表明上帝的存在,但无一能揭示出来”。由此可见,纪德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也表明其相信上帝,但不去某一个确定之处,不以某一确定之物印证上帝。因为,“我们的目光一旦停留在一件事物上,就会立刻被那事物从上帝身边引开”。对于无神论者,这个开篇可参考老子的《道德经》开篇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甚至把原句中的“上帝”换成“道”,如“天地万物,无一不表明道的存在,但无一能揭示出来”,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的第二段,作者退还学识的主张,更是和老子的返璞归真不谋而合。人们掌握的知识、经验、道理越多,就越容易为自己设置规则,用规则保护自己,其实也是用规则来限制自己。甚至是限制自己的天性,限制自己和自然万物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退还学识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教育的真正开始”。“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做了多大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一旦感兴趣,就会忘乎所以。”这也不禁让人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静居两年的生活姿态。

整本书是以一种散文诗的型式写出来的,思想跳跃性强,富含哲理性的语句和段落不时出现。加之作者行文的一个主张就是摒弃自主逻辑,加强感官体验在生命中的地位,虽然感性散漫至极,却仍不时给人智慧的启迪。“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目睹的事物。”外在物化的型式,都容易落入固步自封和自我僵持,只有让思维跳动起来,才能挣脱窠臼的羁绊,和无处不在却又无所定型的上帝,或道,同在。“纳塔纳埃尔,你应当焚毁心中所有书籍”,这里的书籍便指外化的事物,更指固化的经验与学识。

作者在退还学识的提议上和老子的大道至简是一致的,但老子更加主张抱残守缺、勿以至极,在这一点上,纪德却是逆其道而行,在文中不断呼唤“纳塔纳埃尔,我要教会你热情奔放。”提倡人生在世,“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的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的死去。”由此可以见得,纪德和老子的思想虽有相同点,都主张不被世俗窠臼所僵化,但是纪德的思想更加侧重了人生在世的感官体验,更加强调了“我”的我思我察,而老子的主张是人的感官体验要和天地相呼应,要和脱离了一切事物具体形态的“道”所呼应,更加强调了“天(地)人合一”的主张。

在第二篇中,作者写道“纳塔纳埃尔,不要停留在与你相似的事物旁边,切莫停留,纳塔纳埃尔。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你必须离开。对你最危险的,莫过于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过去。”这段话,从一般的生活经验上来解读就是“逃离舒适区”,认识到生存的舒服感很容易变成“束缚感”;从哲学层面来讲,仍是要摆脱外在事物、固化经验的浸蚀,要保持思想上的轻灵与洒脱,有益于在大地上行走,寻找各种食粮。这样的解读便很容易理解作者下文所说的自我习惯,“总把每一瞬间从我的一生中分离出来,以便获取一种独立而完整的欢乐,将一种完全特殊的幸福蓦地集中在这瞬间”。接着,作者有写到“纳塔纳埃尔,直截了当的肯定,就是一大乐事”,暗含了不要让联想和逻辑淹没了事物的纯真本质,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作为生活中“纠结狂”的座右铭。

第三篇基本由以地点为题的短篇组成,容易让人想起泰戈尔的组诗结构,且大多为夜晚所作。在《阿马尔菲(夜间)》中写道,“没有人的位置。再也无法想象这一切怎么还会醒来。那狗拼命哀嚎,天再也不会亮了。辗转难寐,你会做出这种或那种举动吗?你会去那寂无一人的花园吗?你会跑到海滩洗浴吗?你会去采摘月光下呈灰色的句子吗?你会取安慰那只狗吗?”,多么诗意的画面!大海的广阔深邃、变化莫测、激情澎湃,自古就是诗人抒发情怀的绝佳对象,诗人海子更是以海为自己命名。作者在最后一节的《船上》写道“天已黎明,大海仍未平静,陆地还很遥远。我的神思在起伏摇荡的海面上颠簸。”“每个浪头只在瞬间掀动同一处海水,随机穿越而过,抛下那处海水,继续前进。我的灵魂啊!千万不要依恋任何一种思想!”这些语句,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


我是一只木船

在风浪动摇的海上漂泊

穿行 或者远航

你是岸边白色的灯塔

在烟波迷蒙中闪出光亮

照出岸的方向

我多想化成海鸥

盘旋在你的周围

亲吻你的发颊

可我不能

因为我的船舱里装满了海潮

时而平静 时而呼啸


大抵我的内心深处也会像纪德一样叩问自己这样的思考吧!“到处漂流了这么久,令人沮丧,会不会抵达温馨的港湾呢?让我的灵魂抵港,终于得到安息,然后站在旋转灯塔旁的坚固堤坝上,再回首眺望大海吧。”

第四篇以几个人物的聚会对话展开,这几个人物多半是虚构的,在第一节的第一段梅纳尔克有说道:“选购,就意味着放弃,永远放弃其他一切,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比任何单个的东西更可取。”这句话让我十分惊奇,因为它无意中印合了我之前写过的一段哲思小品,如第一段部分所示:


   道路对于车子而言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约束?如果车子想要到达一个远方,没有道路它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道路的具备,是不是对车子而言就真的是一种自由?为了一个远方,车子要在路上规矩的行驶,这是它驶向远方的一个前提,然而,这规矩的行驶却局囿了它对道路两旁的探索。为了远方,它不得不忽略了周围。道路的存在使它丧失了道路两边的无数可能。由此可见,道路为车子提供了一种可能,却让它牺牲了无数的可能。

   语言对于思想而言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约束?语言为思想的构建和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是不是真的能放映出思想的全部?是不是真的能作为思想的客观描述?一个思想脱胎于我的脑中,当我把它落实到语言上,再由你从语言中接收到。这个过程丧失了思想的多少原貌?或许,你可以从语言中了解到我的思想大概,但我思想的原貌已经从语言中找不到了,甚至是我自己也不能从语言中窥见它的原貌。

   思想对于意识而言呢?思想在这里理解为思考或者逻辑活动,是意识的一部分,是认知意识的一种方式。意识是人类心智的全部总和。我们的思想对于意识而言是不是也正如车子对于道路而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窥自己心智的途径,但它能理解到多少的心智呢?我们明明是一个理智而健全的人,可太多时候我们是否感慨认知自己的困难,总是抱怨: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了。


读书能读到和自己心意相通的思想真实令人欣慰,想见到了久违的知心朋友一般。

前边有讨论书中的“欲望”,译者更是评价纪德的欲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借第四篇Pa061的一句话阐释我对作者表达“欲望”的理解,“每天,我时时刻刻都在一心追求,追求深入自然的更加直接的途径。”这里“时时刻刻的一心追求”便是对作者“无以复加的欲望”的另一种表达,但是这里的欲望和追求,并不是我们金钱、美色和权利的追逐,而是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渴望。个体经验是一种比群体道德、社会法律更加隐蔽的人性樊笼,虽然作者的欲望和追求有时有悖于世俗的道德和法律,但其直击的目标是更难以捕捉和体察的个体经验。作者写道“我有一种可贵的天赋,就是不大自缚手脚。往昔的回忆对我的影响,仅限于是我的一生有个统一性……”,基于此,他才能做到“四面八方我都欢迎,我的心灵是开在十字路口的客栈,谁愿意进就进来。我变得特别柔顺,和蔼可亲,我调动起所有感官准备接待,专心致志,什么都能听进去,自己连一点主见都没有了,什么短暂的悸动都能抓住,多么细微的反应都能捕捉,而且,什么也不再视为坏事,更确切的说,什么我也不反对了。”这里的什么都不反对会包括什么?我觉得,这里应该会包括世俗道德和法律意义的下的“坏事”,但这里的不反对并不是默认了“坏事”,而是跳出简单的二元辩证世界里的对错,站在一个更高纬度的视角超越了好坏、对错这些简单粗暴的割裂,也正是如此,作者又接着写道“况且,不久我就注意到,我对美的钟爱,极少建立在对丑的憎恶上。”这种超脱的视角在Pa065仍有一处漂亮的展示,“有些人指责我自私,我就指责他们愚妄。我的本意,绝不爱任何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但我钟情友情、亲情和爱情。我的爱仅仅是奉献,不是给予一个人而剥夺另一个人的。同样,我也不想独占任何人的肉体和心灵,在这方面也像在自然界那样,我到处流浪,哪儿也不停留。在我看来,任何偏爱都是不公正的,我要把自身交给大家,绝不交给某个人。”

第五篇的描写充满了乡野和季节的色彩,“我们将在春天交欢,就在我熟悉的某某树丛下”,“然而,今年春天姗姗来迟,寒意料峭推荐一种不同的快乐。”“夏季也无精打采,天气暖和。你所盼望的女人没有来。”如果没有交欢、女人的字眼,这篇文字显得恬静自然,很像是从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摘抄出来的句子一般,例如下边描写田园景象的这一段“今年,我一直在田间忙碌,观看收割和耕地,眼看着秋季一天天过去。今年不同往年,秋天特别温暖,但是阴雨连绵。快到九月底,一场大风暴,整整刮了十二个小时,吹干了所有数目的半边。暴风没有刮落的那些树叶,也就变成了金黄色。我离群索居,觉得这事儿和世上任何大事件同样重要,值得提一提。”很容易让我想到在瓦尔登湖畔的豆田里耕锄的梭罗。

第二小节的旅行篇,作者有写到“我成为游荡者,就是要接出一切游荡的东西。我怀着一股温情,对待一切无处取暖的东西,我十分热爱一切漂泊不定的东西。”这样的温情也出现在我以前写过的一首小诗里,我取得名字是Flying,细想一下,也满含游荡的意思。


秋天

斑驳的颜色覆盖了大地的一片,一片

从那些浓郁至极的深处

飘来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飘着

遇到蝼蚁不停

遇到草木不停

遇到房屋不停

遇到风雨不停

遇到山川不停

…飘着…

直到,落在我的心上


再读下去到了第三小节的《农家院》,仓棚和饲草的味道扑鼻,让我联想到了去年读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纪德在草棚的门的一段中有“小猎物在草叶下来回奔跑,跑过的每条小径都看成林荫大道。我俯下身子,仔细察看地面,由每一片叶子到另一片叶子,由一朵花到另一朵花,我看见成群的小昆虫。”而在《一个人的村庄》一书里的《与虫共眠》一章,刘亮程这般写道“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那些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从我的袖口、领口和裤腿钻进去,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不时地咬我两口,把他们的小肚子灌得红红鼓鼓的。吃饱玩够了,便找一个隐秘处酣然而睡——我身体上发生的这些事我一点也不知道。”都给人一种,细小之处见苍生的宏略感。

第六篇对大地所赠的一种宝贵食粮——泉水,进行了浓墨的描写,有一段这样写道“源泉有奇特的美,从地下滤出的水,像穿过水晶一般明净,饮之如琼浆玉液入腹。泉水清淡得像空气,无色无臭,近乎无存,只因此无比清冽,才感到其存在,恰似深藏不露的美德。纳塔纳埃尔,你是否理解人为何渴望畅饮这种水?”泉水从大地深处不断涌出,浸染着大地的淳朴宁静,对于迷蒙追求的人们无疑是一种清脑去杂的琼浆玉液。一句“恰似深藏不露的美德”,不免将人引导老子“上善若水”的论道。此外,关于源泉一词,还有一本同名小说,即美国作家安兰德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读过一部分,我想其将小说取名《源泉》的意思更像是取泉水自然而持久的喷薄、不断更新以保持洁净的生命态势。

篇末作者呼唤我们调动感官去体验自然界中的微妙事物,“纳塔纳埃尔,我们还没有一道观察树叶。叶子的各种曲线……”,“——身上的全部感官,突然同时集中到一个点,就能(也很难说)使生命的意识完全化为接出外界的感觉……”。这般物我相忘的极端感触体验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也有描述到,在关于丛林生活的孤独感描写中,梭罗开篇便写道“这是一个美妙的黄昏,全身就是一个感官,把欢乐吸进每个毛孔。我在大自然中奇妙的自由来去,成为她的一部分。”两句多么惊人相似的描写啊!

第七篇,大海、波涛、绿洲、沙漠,这些大地的果实一一呈现,而令作者最为痴迷的莫过于充满苦难和死亡气息的沙漠。“多少次啊,我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要何等激动地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对沙漠展示出如此强烈的崇爱之情呢?因为,沙漠对于生命而言,是极其严酷的生存舞台,各项生命体在这般的生存环境下,必须集中生命里所有的能量和热情,倾注于生命的本质,不花枝招展,不东张西望,不挥霍宝贵的激情,充分体现了“原始粗健”之意。所以作者,才会进一步呼出“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的爱过你。”和作者前边呼唤的“纳塔纳埃尔,我要教会你热情奔放。”遥相呼应。

第八篇的情绪基调略显低沉之意,因为作者隐约之间在追昔自己的青春,“如今,我静下心来,要点数我的资财,结果一无所获。”,更是在自己的独白小诗中写道“是的,我的青春一片黑暗/如今悔之已晚/我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试过大海的盐”。“大海的盐绝不会丧失咸味”,大地的果实绝不会腐烂,人世间的爱情也绝不会干枯;只是可惜,我们的舌头会退化,我们的嘴唇会衰老,我们的心灵会弥散和钝化。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永恒美好的,但是这美好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又是极其有限的。作者对于青春的追忆和反思,促使了自己对第二青春的挖掘,在此,青春已经脱离它本身的名词形式,更像一个动词,作者追寻和坚持的正是这个“第二青春”的姿态。他也劝导每一个读者“纳塔纳埃尔!你的灵魂冲我微笑时,你就尽情换了吧;你的嘴唇还适于接吻时,你的拥抱还有快感时,你就满足你要爱的欲望吧。”

除了对于躁动而又怯懦的青春的追忆,该篇还有两小节以《失眠》为题,更加突出了此篇的低沉之意。“我暗自思量,全人类都在安睡和享乐这两种渴望之间疲惫不堪。——在极度紧张和高度亢奋之间,肉体颓然瘫软,只想入睡——啊!睡眠!——啊!但愿新的欲念不要突然萌生,又唤醒我去追求生活!……”由此可见,即便作者在强调欲望的合理性和感官的重要性,却仍然还是会被不应时的欲念所折磨,以至于渴求一场安眠。不免发出“全人类都想病人似的,在病榻上辗转反侧,一球减轻痛苦”的感叹。而这样的受难,在老子的《道德经》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所看不到的。

尾声是作者给读者们的告别之声,再三嘱咐“抛掉这本书吧”,不要去模仿,不要刻意地追随。因为作者深知,所有的偶像和真理都会在你一心追随时僵坏掉。上帝不能固化,这本书的教义又怎么能奉为圭皋呢?离开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找满足,不要以为别人能代你做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去寻找你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吧。”

总之,你一定“既要急切又要耐心的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为无法代替的人。”

三.关于新食粮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曾经写到“自称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的算得上强者。”每一个时代的人群中,这样的强者都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也是不可被磨灭的一部分。时隔38年后,纪德于1935年出版了自己的《新食粮》。虽和上一部“旧食粮”时隔多年,但主题思想和行文思路相接的却也吻合。我想这得益于其在《新食粮》的第一篇中所写到的“我同这个时代没有多大接触,而同时代人的种种游戏,也从未引起我多大兴趣”。

在《新食粮》中,“欲望”一词,更多的被“快乐”所代替,“每个动物都是快乐的一个载体”,“万物都喜爱生存,而生存之物无不安乐”;新作中,仍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对于知识和逻辑的戒备,“噢!谁能把我的思想从逻辑的沉重锁链中解脱出来?我最真挚的激情,一表达出来就走了样”。这和我在前边引用过的哲思小品中的第二段十分相似,引用如下所示;


   语言对于思想而言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约束?语言为思想的构建和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是不是真的能放映出思想的全部?是不是真的能作为思想的客观描述?一个思想脱胎于我的脑中,当我把它落实到语言上,再由你从语言中接收到。这个过程丧失了思想的多少原貌?或许,你可以从语言中了解到我的思想大概,但我思想的原貌已经从语言中找不到了,甚至是我自己也不能从语言中窥见它的原貌。


纪德进一步指出“智慧并不存在乎理性,而是寓于爱中”,所以,“生活可能会更美好,超过人们所允许的程度”,这是因为,“美好”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混沌的感性认识,而“允许”则是一个理性动作。当我们用“爱”超脱了理性和逻辑的藩篱,我们感官到的生活可能会更加美好,趋于至善。

经过大半生的思考和感悟,纪德在《新食粮》中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接近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尤其是靠拢于后者。在第一篇的第三节开头写到“每种肯定都以否定而告终。你自身舍弃的一切,都将存活。一切力图自我肯定的,反而自我否定;一切力图自我否定的,反而得到肯定。”这体现了道家的朴素辩证和因果转换。“真正的雄辩是放弃雄辩”,这样充分印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无欲则满”的主张。而“任何美德,唯有舍弃自身才能圆满”的表述,不正是佛教的普渡苍生的教义吗?

第二篇中,作者对笛卡尔的哲学思辨“我思故我在”进行了批判解读和试图改进,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我修养的不足,我只是隐约觉得纪德的批判和改进无所大益,在此不再讨论。

第三篇的开头更进一步的写到自然循环中所包含的、向上的力量的“快乐”,“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是在快乐的指引下,万物都向往最大的安逸,更自觉的趋向进步”,“我不假思索,一头就扎进这欢乐的海洋,惊讶的发现,自己在这海洋上游泳,根本不会沉下去。正是在这快乐中,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万物的快乐和上进,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道”的通畅和“佛”的圆满。第二小节中,作者批判和讽刺了浪漫主义文学,指出了对其传播感伤情调的不满。同时,也用暗含道家思想的一句话“要大多数人在尘世放弃由和谐自然而然产生的幸福,我同样不能接受”,表明了自己的享乐主张。本篇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第三小节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追忆青春往昔的感怀、评价和箴言。真想抄下来个大家共享,如下:

追忆往昔,是老年人最徒劳无益的日常营生。话虽这么说,我自己也难免。你鼓励我这么做,认为这种追悔能不知不觉将迷魂找回来。不过,你误解了我追悔和惋惜的性质。我心头痛悔的是“毫无作为”,使我在整个青年时代,本来能够做并应该做的事情,却被你的道德观制止了。你那道德观我再也不相信了,当初它最妨害我的时候我却认为最好遵奉,结果我为满足自尊心而拒绝了肉体的需要。须知人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心灵和肉体就最适合恋爱,最优资格爱,也最有资格得到爱,拥抱起来最有劲儿,好奇心最强烈也最有教益,轻语也最有价值,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年龄,心灵和肉体最有力量地址爱情的撩拨。

当时你乘坐的、我也随你称作的“诱惑”,正是我所怀恋的;如果说今天我感到懊悔,那不是因为受了几次诱惑,倒是因为抵制了许多诱惑,而后来我再去追求,哪种诱惑已经不那么迷人了,对我的思想也不那么有益了。

我懊悔自己的青春时代郁郁寡欢,懊悔当初看中虚构的而轻视现实的东西,懊悔自己背离了生活。

第四篇开头写到“我只喜爱能呼吸并活着的东西……况且我也知道,最响亮的话也是最空泛的话。我信不过那些夸夸其谈的人、那些正统派、伪君子,一碰到他们就先戳穿其高谈阔论……”,在此表达了作者对于僵持的偶像、固化的传统迷信的反对。指出比起社会的进步,作者更加关注人类本身的进步。尽管作者知道宗教神话的存在,仍然站在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坚信“人会变的”。“不仅要改变世界,还要改变人。新型的人从哪里出现呢?不会从外部……你期待的这种人,想你自己所去吧。”这里表达的观点,和尼采的超人主义如出一撤。关于人类的历史,作者评价“人是虚伪的,人的历史就是遁词和伪装的历史”,因此主张,“于其求学于人,不如求教于上帝”,这大抵是在告诫人们要保持灵魂的整洁性,提防人类社会对个体灵性的侵蚀。

       不论从生活的经验,还是历史的教训来看,把自己的灵魂和意志交于他人保管,都是一件极其愚昧而又危险的事情。此外,一旦拥有偶像就会有模仿,模仿一旦出现就有桎梏相随,而桎梏必然成为舒展自我的牢壁。

为了追寻真正的自我,纪德在最后留下了这样几个字——“不要祭祀偶像了”!

 

读《人间食粮》

 

相关文章

  • 读《人间食粮》

    自称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的算得上强者。 ——读《人间食粮》 寒假伊始,有幸收到朋友赠的一本书——纪德的《人间食...

  • 读《人间食粮》

    这里的人间食粮,是精神的食粮。纪德眼中人间最珍贵的食粮就是快乐,感恩,幸福。为了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他尽量保持一种饥...

  • 读《人间食粮》

    别人站过的地方 那里有别人的风光 靠近 站的太远闻不到花的芳香 我承认崇拜就像水泥开始凝固 完美也一样 一段词碰到...

  • 读《人间食粮》书摘

    “充实的生活有可能实现,但尚未如愿,不过这种感觉有时隐约可见,去而复来,越来越萦绕心间。” 读纪德的《人间食粮》,...

  • 【书单】《人间食粮》: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

    简介 《人间食粮》是纪德的《人间食粮》(...

  • 读纪德《人间食粮》

    颂歌 ——代结束语 献给安德烈·纪德先生 纪德说,她把眼睛转向初现的星辰,说道:“那些星星的名字我知道,每颗...

  • 人间食粮

    夜色也可以做馅 入晶莹雪白的皮儿 粘粉,玉指纤纤 听案台外疾风骤雨 细切,拌葱,入蒜泥 定是一截,乡亲熏的腊味 河...

  • 人间食粮

    你逃离地越匆忙,拥抱也就越要果断!我作为瞬间的情人,明知留恋不住,为什么就不能那么深情地拥抱呢?——纪德《人间食粮》

  • 人间食粮

    黑塞吸引我的是对内心世界真诚的探索,是不在乎人群规则的特立独行。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华耀自身,而是为了把书籍里的世界...

  • 人间食粮

    你不要听我说,你要去看。 纪德的文字有股难以言说的魅力,令无数年轻人倾倒,给了无数年轻人新的启发。 他在序言中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人间食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bt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