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杰老师是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主任,是“中学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思辨读写”课题组主要成员。张老师做的题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的报告高屋建瓴,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意味着从课程标准直接落地到教学实践,意味着从理论解读直接落地到具体办法。这对于课改背景下迷惘困惑的我们来说,着实是一剂良方。更重要的事,张老师在报告中谈到学习力的问题,这让我们在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知道只有拥有学习力才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缩小差距;张老师在论文写作方面的专家级指导细致可行,更是为我们的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办法,指明了方向。
张老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具体实施路径:(具体内容参见张老师ppt)
第一个实施路径:在文本阅读中提升思辨能力(文本阅读包括单篇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
第二个实施路径:在文章写作中提升思辨能力(写作有文学性写作、实用性写作和思辨性写作)。思辨性写作能力形成的有效方式是养成写随笔、杂文和写学术论文的习惯。写随笔、杂文和学术论文可以使人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际著名批判性思维专家董毓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具有的三个特征:合理性、反思性和建设性。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学术论文需要具备的特征。
学术论文写作的几个关键点:一是在学术论文写作之前,先要端正学术态度;二是要从自身兴趣出发,根据教学特长确定论文题目;三是学术论文的论题要大小适中,开合有度;四是要熟悉期刊的栏目特点,有针对性地撰文投稿;五是重视写作修改,加强对文章语言的推敲和锤炼;六是尊重学术规范,培养学术技艺与修养。
第三个实施路径:在专题讨论和实践活动中训练思辨能力。
听完张老师的报告,我脑海中一直持续闪现的词有两个:学习力和专业发展。我没有查阅资料去仔细辨析这两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可能它们在某些点上有重合或者相互作用,但是我希望记下它们,并且反思它们。
先说说第一次词语: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这是百度上给出的学习力的解释。张老师说: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学习力,要有持续学习的力量。听她讲的时候,我在笔记上写了几遍这个词语,它打动了我,也唤醒了我内心对于学习的渴望。
我觉得,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不是每天备课讲课批阅作业的学习,不是查查资料看看闲书的学习,也不是偶尔写几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者听课反思的学习。学习力体现在动力、毅力、能力三个方面。动力是指学习源于自觉;毅力是说我们要把学习当成吃饭穿衣一样的日常,用热爱之心享受其过程,日夜不辍,持之以恒;而能力则是指要用智慧选择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写完这段话,我问我自己:我有多久没学习了?我是不是已经丧失了学习力?
从当今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的专家老师将学习力用五种曲线予以描述:
第一种蒙智曲线是指一些有学习障碍、没有启智、好似“白丁”的人,他们多数学历短浅,阅读力和思维力被遮挡,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种早谢曲线指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学校教育,一般取得了高中学历,掌握基础知识,具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初步能力的人。这时他们18-20岁,学习力登上高点,此后学业松懈,学习力趋降。
第三种中庸曲线指的是多数在获得高中学历之后,学习力继续向上攀登的人。他们继而在高等学府深造,并取得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相适应的高等学历,学位。至此,学习力已经登上一个新高度,但随后终止了上升趋势,缓慢掉头下行。
第四种卓越曲线指的是离开学府之后并没有间断学习的人。他们在进入组织后,开启“第二次学习”,学用结合,在做中学,学习力继续向高位强势攀升;在职业生涯结束之际,学习力登上最高点,随后缓慢下降。
第五种睿智曲线指一生当中学习力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生命终结的人。这是全智人生,也是智慧人生。
我觉得自己是处在中庸曲线位置上的人,大学毕业后,学习力终止上升。偶尔一些“第二次”学习,并没有本质上改变。古人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不是白丁,但最多是个庸人罢了。“学习力修炼,就是将学习力向外拉升的修炼,就是从“蒙智”向“睿智”的修炼。未来是学习时代、知识时代、睿智时代。”谢谢张老师,让我再一次想到“学习”这个词,再一次唤醒自己心中沉睡的学习种子,我希望自己可以有个新的开始,向不再中庸的阶段再前进一点点。
再来说说第二个词语: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专家型教师可能是每个教师的理想,但当理想遥不可及时,我们可以在通向理想的路上走得再远一点,可以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再有一些发展和完善。张老师讲要在阅读、写作、和专题讨论实践活动中训练思辨能力,我觉得,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题讨论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我们有多久没读书了?或者说,我们有多久没有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著作了?古人讲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今天呢,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如果不读书,语文教学是不是会变成盲人摸象或者管中窥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设置为十六个学习任务群,这些学习任务群,有些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我们陌生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名词像打开窗户飞进来的新种蝴蝶一样,我们没见过,我们不了解。我们一边欣赏赞叹着她们的美丽炫目,一边也一定要了解她们将要带给语文教学什么样的变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变化。怎么了解,怎么解决?读书,践行。再读书,再践行。
我们需要读书,要在一篇之外读一本,要在一本之外读一系列。
我们需要读书,要了解专家怎么解析思辨和跨媒介、群文和整本书。
我们需要读书,要看先进地区在怎么教、有了怎样的经验。
我们需要读书,要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让新的东西进来。
我们需要读书,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改变之前先要自己改变。
我们需要读书,要把井底之蛙的眼界变成天空之鹰的眼界。
我们需要读书,要把一桶水的知识变成一眼泉的知识。
我们需要读书,要把思想的土坡变成思想的大山,唯深唯坚。
……
我们应该庆幸,前行的路上,总有人为我们指明方向,点亮火把。有专家告诉我们该读什么,有专家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无私转送给我们,无非希望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可以眼明心亮,可以更快地在新形势下成长。
以上是关于专业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说说专业写作。
张老师说她自己的写作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写风花雪月到写随笔评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她从一个诗人变成了一个专家。《幽梦影》一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性情高雅超凡脱俗的张潮,《浮生六记》让我们看到一个身处日常真纯率真的沈复。可他们诗人般的美好却不能快速成就我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美好。《语文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谈艺录》让我们看到于漪是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让我们看到魏书生是语文教育专家;《语文导读法探索》、《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基本课式》让我们知道钱梦龙是语文教育专家。
专家们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该怎么写,专家们又用实践告诉我们该写什么。
那么,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件事:写吧。
把写当成生命的本能,和读书一样,是吃饭穿衣般的日常。
养成写的习惯,从每天300字开始。
寻找写的切入点,不要怕小。
多一点教育思考,可以以小见大。
多读书,运用智慧,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变成别的经验。
可以专业化,慢一点,再慢一点。
写了不是给人看,是留给自己的生命痕迹。
相信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写得越多,写得越久,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就会走得越远。
尼采说: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
尼采说: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
张少杰老师讲的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可我现在说的读和写却并没有讲到“思辨”,我不觉得是跑题了,我以为要先有读和写,才能进一步研究思辨,或者说,我们的思辨能力是在不断的读写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带着思辨读写,读写出思辨,这或者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