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反映它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即;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实际上,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以此来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二是所谓的“谄媚效应”。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三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方面总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常导致以偏概全,模糊掉某些差异性。
现实中有许多“巴纳姆效应”的体现,比如网上经常流行的星座占卜、心理测试之类,虽然它们简陋的没有多少严谨性,但人们却经常认为,它们很准,很符合自己的特征。
再比如,一些文艺作品常借助这个心理特点,在作品中加入各种元素,让不同类型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者关注的内容,从而增加作品的大众认可度。
再有,当我们对人对事下判断时,常常会下意识的预设前提,然后从观察对象中,总可以找出一两点符合自己判断的东西,从而来印证自己的判断。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想要相信”而已,跟实际情况反而关系不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