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假如周世宗柴荣不死,燕云十六州会被收复吗?

假如周世宗柴荣不死,燕云十六州会被收复吗?

作者: 1cdf2c6086fb | 来源:发表于2017-10-31 21:53 被阅读1556次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短短四十二天里,连收三关三州,一十七县。

    正当柴荣准备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却不幸身患重病,无奈之下只得撤军。一个月后,柴荣不幸病逝。

    周世宗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又常常引得后人无限遐想:假如柴荣不死,或许燕云十六州便能收复,其后的澶渊之盟、靖康之变也就不会发生,北宋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也便自此改写。

    是这样吗?

    1.柴荣其人

    五代十国里,周世宗柴荣可称得上是一代英主。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侄子和养子,为人雄心勃勃,立志做一番惊天伟业,他曾对臣下这样说:

    “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内政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整顿吏治,纠正科举弊端,修订刑律和理发历法。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奖励农耕的手段,且对佛教大力限制。种种措施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也得到较快的恢复。

    当然,周世宗最为常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军事才能。

    柴荣刚继位不久,北汉便联合契丹南侵,他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相遇,战争刚开始,右军樊爱能、何徽等部将不战而逃,军心顿时大乱,后周军队处在生死存亡之际。

    在此危机关头,柴荣亲临阵前督战,士气由是大振,加上张永德与赵匡胤的拼死力战,终于使得战局逆转,北汉与契丹军队溃败逃亡。这一战,奠定了柴荣在军队中的威严。

    此后,柴荣积极对外开疆拓土。

    公元955年,柴荣攻打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公元956年开始,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夺取江北、淮南的十四个州,并且迫使南唐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

    公元959年,柴荣开始北伐辽国。战争异常顺利,短短四十二天内,连收三关三州,一十七县。然而,正当柴荣准备乘胜追击进攻幽州时,却不幸身患重病,被迫撤军。当年六月,年仅三十九岁的柴荣便驾鹤西归。

    英年早逝的柴荣,留给后人无限惋惜之情,他们念兹在兹的是:假如周世宗不死,那么燕云十六州或许早已是中原领土,历史也将会改写。

    那么,当真如此吗?

    2.先南还是先北?

    针对宋朝始终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事实,一部分人怪罪于赵匡胤的战略失策——他改变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方针。

    当时的辽国,正处在暴君辽穆宗主政时期。其时内部斗争频繁,将领反叛不断,国力十分衰微。假如此时赵匡依照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方针,那么燕云十六州当唾手可得。但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因而错过了天赐良机。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周世宗在位时期的征伐行动,就会发现这种指责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属实。

    周世宗即位的第一年,北汉联合契丹前来进犯,这是高平之战。高平之战,周世宗虽然胜利,但这一战却胜的非常凶险,暴露出后周军队的诸多问题。

    因此,战后,周世宗便对军队进行了一番改革,选出精兵组成殿前军,任命赵匡胤做殿前都虞候。

    第二年,周世宗搞了一次命题作文,让臣下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两篇文章。其中,后一篇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国家的统一方针。

    当时大多数官员都是套话、官样文章,只有窦仪、 杨昭俭、王朴三人提出了先取江南,再行北伐的具体建议。周世宗读罢文章,非常认可,史书记载是,“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其后,柴荣依照王朴等人的建议,开始向南用兵。显德二年是征西蜀,显德三年到五年是三征南唐。

    从这一事实来看,我们很难说柴荣实行的是先北后南的方针。至于说他在显德六年的北伐,主要的意图,其实是为解除南征的后顾之忧,而发动的一次防御式战争,所谓以攻代守是也。

    类似的,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中途也曾进攻过北汉,时间是在开宝元年到开宝二年。

    以北宋当时的国力,真要决心灭北汉,成功的概率非常大。但当时南方还未平定,因而赵匡胤在遭受相当的损失后便适合而止,转回头继续平定江南。

    所以,周世宗执行的大体也是先南后北的方针。只是由于后来的北伐太过顺利,使得柴荣生出了进攻幽州的妄念,进而引发了后人对他统一方针的误解。

    由是,许多人对赵匡胤的指责并不成立。

    3.假如柴荣不死

    无论柴荣执行的什么方针,假如北伐时他没有生病,肯定会继续进攻幽州,那么,周世宗能否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吗?

    情形恐怕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宋太宗曾经两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对于其失败的原因,后人往往归结于太宗不懂军事,犯下许多致命错误,以至于虽有强兵,但却是于事无补。

    于是许多人幻想,假如换了能征善战的周世宗,情形可能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的确,相比于宋太祖、周世宗,宋太宗在军事领域就是一个弱鸡。但我们却忘了另一点,太宗时期有一个优势,北宋的军队实力之雄厚远非后周所能媲美的。

    当周世宗北伐时,后周的疆域相当有限,西蜀、荆南、湖南、南唐、南汉等纷纷割据,特别是西蜀、南唐这些富庶地带都不在掌控之中。

    打仗靠人,也靠钱,缺少南方人力,特别是财赋的支持,后周的军事实力恐怕不能作过高估计。

    我们前面说过高平之战,这一战周世宗取得了胜利。但此次战争还有后续。在北汉军队撤退后,柴荣乘胜追击进攻太原,打算将北汉连根拔起。

    然而,结果却是后周大将史彦超在石岭关战败,使得军中人心震动,周世宗于是决定撤兵。

    回军途中,北汉军队趁机追击,使得后周军队发生大溃败,不仅士兵逃亡不计可数,先前占领的北汉诸县也全部丢失。由是,高平之战虽然胜利,但与失败并无二致。

    后来,赵匡胤发动了大规模的征讨北汉的战争,并御驾亲征,然而在围攻太原之中,北宋兵力损失巨大,镇国节度使罗延环、横州团练使王廷乂等数员大将命陨太原城下,普通士卒战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这种局面,宋太祖最终选择了撤兵。尽管其中有着战略考虑,但北汉军队之强悍无疑是促使这一撤兵决定的重要原因。

    由上面的战争情形,不难看出中原地区军队的水平。辽的军队比北汉的军队要强大,柴荣北伐,虽然夺取了三关三州,但这些地方大都是望风投降,而非通过双方正面交锋而夺来的。

    辽虽然此时内部不稳,但如果有外患来袭,这种内部争斗既有可能会被暂且搁置,而保持枪口一致对外,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常有发生。

    事实是,当时大批辽国军队已经集中在幽州之北。后周的军队如果继续前进,双方势必要展开一场恶战。

    胜负如何?将领们大都心里没底。对此,史书的记载是,诸将纷纷劝阻柴荣进攻幽州,称“虏骑节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这里的用词是“诸将”,它表明这种反对并非若干个人的异议。仔细琢磨这番话,不难看出全军上下对辽军的忧惧。

    因此,以后周的军队实力,加上这样的士气,即便周世宗继续北伐,其成功概率恐怕不能作过高估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假如周世宗柴荣不死,燕云十六州会被收复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ui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