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让这段时间变得平静,少了许多社会活动。我有更多时间专注自己的生活。微信号有许多微信群,一般都没有时间看,如果看到有“@”,必须进群去了解为什么找我,有什么事,然后进行回复。特别是私聊的,如果是分享文章,就会立刻阅读并进行留言,有时还会对作者进行赞赏。
大凡说到朋友圈,仿佛大多指的是微信朋友圈。对我而言,我特别专注的朋友圈,应该是首选简书;然后是“卖家陪你读书”;偶尔还有曾经的新浪博客。
每天在简书上写写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文字只能是自娱自乐。尽管如此,还是有简友来访点赞。只要登陆简书,我会立刻回访点赞,阅读后大多要留言,留下来过的痕迹。有时我觉得有些文字,可以去网络平台发表,我会非常用心反复去打磨文字,直到过了自己这一关,再把文章投出去,一般都会发表。有时脑海中一闪,有些觉得可以写的题目,如:《春天的回忆》《搪瓷时代》等,却到现在还没有提笔写作,又时时难以忘记。
《春天的回忆》,是关于母亲的散文。童年的记忆中,一到春天母亲就会教我们做风车,然后带我们到住家附近的田野上,在春风中奔跑,跑得越快,风车转得越快。这样的时节,母亲教我们把嫩嫩的胡豆、豌豆,以及刚采摘的微带绒毛鹅黄色的小小的梧桐树叶,拼成一条条的金鱼。把摘下的蒜苔尾,用缝铺盖的针线穿起来,挂在下巴部分,像唱戏的须生,房间里立刻传出“我是老爷爷”的欢畅童声……而现在,母亲也像童年的春天永远不会回来了,与童年的春天一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搪瓷时代》是指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日常用品,大多是搪瓷制品,如搪瓷杯,搪瓷碗,搪瓷大小盘,搪瓷盆,搪瓷痰盂,甚至是搪瓷锅。母亲的姐姐,曾经是昆明国防文工团的柔术演员。转业后在重庆陶瓷厂工作,她送了许多搪瓷产品给母亲。母亲特别珍惜、特别喜欢这些搪瓷产品。可以说这些搪瓷产品,也伴随着我的成长,使我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搪瓷情结。
一直没有动笔写,只在偶尔触动内心时想起。是觉得这些内容的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先让自己静下来,然后再让思绪从容流淌。可是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也成了我懒惰的理由。为了坚持写作,为了能厚积薄发,于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阅读上。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为什么读这本书,不读那本书,这仿佛也是书籍中的遇见。读了书,或许不完全准确的熟记内容,但读过就会有印象。记得以前在金沙讲坛听讲座的时候,文化学者的引经据典,常常因为自己阅读过知道意思,便会心一笑。能与学者的讲座内容引起共鸣,能帮助自己了解和理解文化学者想表达的内容,这时就充分感觉了到阅读的作用。

《麦家陪你读书》这周共读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上来透口气》。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保险推销员遭遇中年危机。工作不顺,夫妻争吵,孩子闹心,身材发福……所有的压力让他苟延残喘。突然有一天他想拿着一笔意外之财,瞒着妻子回到十多年未见的故乡。去看看熟人,去完成内心一直惦记心愿。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想逃离现实,让自己“上来透口气”。
然而,就像书中所说的:他想要在被绝望的现实逼死前,“上来透口气”。只是,在这个垃圾已经堆到平流层的世界上,哪里还有空气呢?
这个中年男人,其实也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影子。或许我们大家都有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被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候,是不是也有特别想抛开一切,找一个安宁静谧的地方,屏蔽掉外界一切信息,无任何人打扰,可以自由呼吸,可以自由思考,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对我而言,退休了,也不能过上很自我的生活,每天身陷不尽的家长里短中,现在还要带暑假中的孙子。只在片刻的时间中,沉静在阅读和简书中,即使这样,也是幸福的人。
假如我的生活里没有阅读,我觉得自己就好会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鬼。现在,至少还可以是个精神贵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