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可谓是功德圆满,不仅诗名满天下,官运亦亨通。
他是唐代少有的对仕途不感冒的人,但也正因为此,躲过了中晚唐多起政治风波。
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他的前半生是奋力拼搏、兼济天下的时期。
但元和十年的那场政治风波,白居易卷入其中,并因此被贬江州司马。
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受挫被贬,却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年近五十的他对仕途再无期盼。
这一时期,他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三年后,离任赴忠州任忠州刺史。
忠州地处偏远且条件艰苦,初来之时,白居易心境是凄凉的,然而豁达乐观的白居易在如此清苦的生活状态下,却建立了永为后世称道的功绩。
从初来时的失落和失望,再到喜欢上忠州的风土人情、山川风物,他甚至有了常住忠州之意。
两年后,也就是元和十五年,唐宪宗驾崩,唐穆宗继位。
穆宗欣赏白居易的才华,一纸调令,将他调回长安,升任翰林学士、太子少傅,著紫色五品朝服,佩戴紫金鱼袋。
这真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已经无心仕途的白居易,却真正踏入了唐王朝高级官员的行列。
然,唐穆宗并没有政治才能,亲小人,远贤臣,他所任用的不过是些嫉贤妒能之悲。
而彼时的朝堂更是朋党倾轧,朝纲也被穆宗搞得乌烟瘴气。
对此,白居易心知肚明,他已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想再与他们同流合污。
这里是个是非之地,早点离开,置身事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白居易极力请求外放。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来到杭州,任杭州刺史。
在杭州,白居易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和实事,颇得人心,深受百姓的拥戴。
苏州是白居易刺史生涯的最后一站,任职时间较短,也就一年有余。
时间虽断,但这并不影响白居易对苏州的喜爱。
白居易年少时就对苏杭情有独钟钟,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回忆起他几十载的宦海生涯,不得不说,任职刺史的那些时光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宿湖中》,就是白居易在刺史任上泛舟太湖时写作的。
《宿湖中》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唐 白居易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绘作者黄昏时节初入太湖所见,颔联描绘进入湖心,银光撒满湖面,碧波粼粼,颈联写诗人面对此美景良宵,趁案头的官府文书不存在,何不开怀畅饮,吟咏赋诗,何其潇洒畅快;尾联写诗人竟流连不返,夜宿湖边。
全诗境界壮阔,色彩明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太湖夜色的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首联的意思是,日暮时分,湖光天色渐渐转成深碧色,夕阳映照之下,秋树上的红叶与天上的霞光重叠交映,如火如茶。
首联写向晚之景,向晚时分,水天一色,幽静沉碧,树影交替叠映着霞光,深浅斑驳。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颔联的意思是,夜幕降临,朗月升起,皎洁的月光侵入水中,辉映着深秋清冷的湖面,千顷波光如练;及至天色渐明,秋霜落下,湖畔万树新橘披着晶莹的霜花,化出一片金色。
颌联写月出之景,不知不觉再抬头望向窗外时,“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月华流素,跃动在千顷冷波上,映照得水面如同飘扬的白练。
岸边橘树千万株,橘树上的橘子在霜降之后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金黄,仿佛镀上了一层金粉。
从首联、颔联中所透露出的是时间的推移,是欢乐时光的疾速飞驰。
这两句中都写到了树,然而情态却是大不相同,前者是黄昏时分的树,影叠霞光是光影交替的朦胧之美。
而后者是月光下的橘树,黑暗中擎起一只只橘子,仿佛挂着无数只散发着暖黄灯火的灯笼,饱和的色彩透露出的是热闹繁华之美。
“万株金”的橘树,昭示着宴乐已经进展到欢腾的高潮了。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颈联的意思是,幸运的是公务不多,何妨到太湖上尽情一醉呢。虽可欣赏动听的音乐,但也代替不了吟诗抒怀的雅兴。
颈联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宴会的场景,而是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幸好没有公文案牍劳我形体,何妨一醉而归?
即便处处笙歌,我仍要放声吟诗明志。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诗人却反其意而行,无案牍之劳形,但需吟诗与丝竹相伴相映,可见诗人沉醉在欢乐之中,春风得意之感已跃然纸上。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尾联的意思是,诗人与同游者乘着十只画船,在太湖中心的洞庭山脚度过一夜。
以“十只画船”写出宴乐场面之宏大,以“何处宿”“太湖心” 写出宴乐之尽兴忘归。
诗人以“宿湖中”为题,却只在最后一联中点题,给人以恍然之感。
原来这“宿湖中”非是苏东坡泛赤壁之上,也非杜甫驾船漂流于潇湘之中,而是欢宴未尽,暂宿湖上之意,颇有“夜未央”的狂欢意味。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