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培训,得到了两个新鲜的词语:资本进入,打包上市。
这两个词语对于日益发达的经济市场来说,并没有什么奇怪,但是要把这两个词语运用到教育中来,我还是觉得很新鲜的。
我也知道,“资本进入,打包上市”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来自官方,也没有什么政策依据,至少暂时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政策。也许是专家从道听途说而得来的信息,然后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再加上自己的猜测和分析,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资本进入,打包上市”的现象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也许是在某个地方确实出现了“资本进入,打包上市”的经典案例,专家就根据这个案例来判断未来教育的可能走向。总而言之,专家的说法,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尽管他说得也不是那么确定,但是我想,既然他敢说出来,肯定也有他的道理,肯定也有他分析的依据,可能表明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由于文化的局限,我对这两个词语并不是十分明白。所以特地上网去搜索了一番。不过也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清楚明白的解释,那些什么搜索平台,基本上都是以广告居多,让我们这些不精通电脑的人,还是有点分不清真真假假。
“资本进入”,也许就是有钱人进来办教育,不管他们的目的是否单纯,先把教育的框架建起来,将一些弱小的幼儿园挤得无路可走,然后再高价拉拢人才,然后就堂而皇之的提高收费标准。有钱未必就能办得好教育,但是提高了收费标准,也许就会把一少部分的人排斥在教育之外,因为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巨大,落后的地方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高价收费的标准,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是正常,而对于经济薄弱的地区来说,那就是一种负担和压力。
“打包上市”,也就是找个名目,以股份的形式上市,圈钱而已。至于是不是真的能办好教育,不得而知,也许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是真的能办好教育,他们不想知道,因为这不是重点,其重点就是要赚钱,弄一个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幼儿园,弄一个教育的项目打包上市,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我个人对于这种运作方式是持保留态度的,我也知道,也许这是教育市场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我只想表达我个人的看法和担忧。
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任何生意!
虽然我一直都在做着教育的这一门生意,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说,我一直不愿意承认我是在做生意,我只想承认我在做教育!
所以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感到很矛盾和茫然。
园长和老板的身份兼于一身,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身份,而我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因为知识太过浅薄而没有做好“园长”,没有做好教育而获得家长的信任,没有做好教育而让幼儿打好人生之基础;又因为头脑太过简单和呆笨而没有做好“老板”,没有做好生意而让我的幼儿园强大,没有做好生意而让我自己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无论是园长,还是老板,我都做得非常不称职,真是很惭愧啊!
我只想承认我在做教育,所以我才尝试着对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对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对一些专家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赞同、欣赏和置疑。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我才在教育的这个领域里,苦苦地支撑了这么多年,默默地坚守了这么多年!
如果我愿意承认自己是在做生意的话,也许我早已放弃。一个大男人是不是适合做幼教的这一门生意,真的还很难说,只是有的时候我真的感到身心疲惫和劳累。
也许教育可以模仿,但你也仅仅只能是模仿,根本不可能复制,也根本不可能机械化运作,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教育都没有办法程序化,也就不可能达到机械化的运作,绝对不可能!
教育,牵涉的东西太多了,无论你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任何人都不可能简简单单地把教育说得清楚,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教育研究得透彻明白。可惜我们这个社会的聪明人实在太多太多,总以为自己博览群书而掌握了教育的深层密码,总以为自己精通了教育的绝巧,总以为自己拥有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总想通过教育来获得最大最大的利益,其结果呢?我不知道其结果是什么,但是我只知道,就是不尽如人意!
坚持一定要“资本进入,打包上市”的人,可能把教育只是当成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只要是简简单单的工作,就可以无限制的复制,只要能复制,“资本进入,打包上市”就没有什么不可以。
可是,教育,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吗?
如果教育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那么中国现在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就应该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也许“留守儿童”的这个词语从此就要消失。可是事实上,“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单凭这一点,教育的工作就不可能是简简单单,就有值得商量和探讨的地方,也有值得商量和探讨的必要。
其他的工作,可以今日事今日毕,可以与昨天割裂开来,可以与明天不相干,今天的工作就是今天的工作,只要做完今天的工作就收工,只要做完今天的工作就可以万事大吉。
可是,教育的工作也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
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做好今天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昨天的工作情况,充分准备好今天的工作,努力完成好今天的工作,完成了今天的工作,教育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考虑到今天的工作对明天工作的影响,还要想办法使使今天的工作与明天、昨天的工作产生关联。
一个优秀的老师,在面对被教育对象的时候,并不急于开始教育,而是要先了解、先观察,了解这个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和过往历史,观察这个教育对象的现在表现、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然后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只是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还要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方向。要激发被教育对象对明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兴趣和期待!那是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那是灵魂在对话。
一个优秀的老师,是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的,只为教育奋斗终身。而不是只是追求被教育对象暂时的外在表现从而自己获得绩效,从而自己也获得眼前能够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利益。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要做好这些工作真的很难,所以,在教育领域里,描写老师工作的有一个词语:“呕心沥血”!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这个词语。
就拿现在的我来说,能够写得出这一本书来,肯定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但是我的文学功底来自于哪里呢?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把我写的一篇文章拿到课堂上大声地念。我写的是我们的班长,那个班长是个女同学,我也不知道老师会把我的文章拿到课堂上作为范文来念。那个女班长从始至终都把头埋在课桌上,满脸通红,弄得我也十分不好意思。
我记得在我中学的时候,我的作文也是被当作范文在课堂来念,而且还有好几篇文章张贴在学校的范文榜上。
我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普遍捉蛇的社会现象,因为蛇是一种无本生意,而且价钱也不错,所以捕蛇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多年未见的大蛇都被一些捉蛇高手变成了大钱。这样的结果,庄稼地里老鼠也就越来越多。由此我写了一篇调查报告,报告的标题我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老师给了我极高的评价,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师的评语中有这么两句话:“略作修改,投诸报社”。
这些引导和鼓励,与老师的绩效毫无关联!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只怪我天生愚蠢和呆笨,到现在我才写出这么一本书。
我的这个成绩,也无法记上老师的功劳,但是我的这个成绩又确实与当年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有很大的关联,我的文学功底就是来自于老师当年的引导和鼓励。这是不是与现代比较适用而又急功近利式的教育观念有点不相符呢?
教育,所面对的不是机器,所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这一点很重要!认识不到这一点,即或是认识得到这一点,如果不尊重这一点,教育就不可能达到欲期的效果。
“资本进入,打包上市”,确实可以做到以大欺小,看起来光鲜亮丽,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看起来也是红红火火,但是教育所注重的是细节和内函,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和热闹。还有,如果“资本进入,打包上市”,可能还有一个现象也无法避免,那就是“劣币逐良币”。也许我的这种说法有点过于片面和武断,但是“劣币逐良币”的现象也确实发生了,这对教育有利吗?如何让“良币”不再埋没,如何让“良币”发出光彩,也许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思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任何时候,我都在强调,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任何一门生意,那是有着绝对的巨大的区别。教育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教育不是你有钱就能做的,教育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挤进来做的!资本进入教育,就有可能让“什么人都可以来做教育”。
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脉的大事,不是三五个人就能做得到的,必须要有一个群体,必须要有一个带着同样的理想和信仰,本着“民族之大义,爱国之情怀”的群体,才有可能做得好教育!即或是有了这样一个群体,我也只能说“有可能”做得好教育,都不敢说绝对可以做好教育,因为教育的这一门学问太过深奥和复杂,牵涉的因素太多,牵涉的范围太广。
也许这些事情,都无法引起专家学者的深思,“资本进入,打包上市”,也只是一个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些不良现象将如何去解决呢?也许人们根本不会去寻找这个答案,因为去寻找这个答案,会阻碍他们发财的梦想和脚步。就象电子商务一样,假货横行,消费者的投诉也是多入牛毛,但是它还是以你根本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
但愿是我理解错误,也但愿是我杞人忧天,只要中国的教育发展得很好,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