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只是一种基本实用的学习过程,只是一种简单朴实的成长必须,只是一种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而现在必须学习的人生技巧和本领。
曾几何时,教育也开始追求一些“特色”!
从幼儿园的教育开始,都在绞尽脑汁要创办一些“特色”。
“特色”的园所校园, 花花绿绿,色彩鲜艳,一定是与众不同。“特色”的园本文化,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超越于普通大众。“特色”的精品课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为之喝彩和震撼。“特色”的优秀老师,久负盛名,威振华夏,稀缺资源,一师难求。
作为幼儿园当然很想创办一些“特色”,因为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场上,大家都感觉得到生源十分紧张,如果没有“特色”,又怎么可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要吸引适龄儿童家长的高度关注,才有可能在这个生意场上抢占一席之地。
有的“特色”也还说得过去。
比如把地方特色溶入课堂,我曾经去北海某幼儿园参观学习,发现他们把北海的海螺啊、贝壳啊等具有浓厚的北海风光特色的东西布置在校园里,把具有浓厚的北海风情的舞蹈搬入课堂。
比如我去某大城市的一个幼儿园参观学习,发现他们专门有一个种植园和养殖角,他们并没有种植和养殖一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就是把农村的一些非常常见的蔬菜、小动物和家禽搬到幼儿园里,让城市里几乎没有见过泥土和树叶的小朋友与农家的蔬菜、小动物和小家禽来一个亲密接触,从而增长见识。
一些专家也鼓励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办自己的“特色”,也明确地表示,如果没有“特色”将如何参与竟争?但是“特色”只是相对的,教育本来就只是一个基本的教育,人人都要追求“特色”,你有“特色”了,我要更加“特色”, 哪有那么多“特色”啊?过分地追求“特色”,也许会出现极少数的所谓的精品“特色”,但是大多数的幼儿园必然会走向“毫无特色”的怪圈。
象北海的一些幼儿园把海螺、贝壳之类的引入课堂,对于我们这些内地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特色”,确实有一些新鲜和稀奇。因为内地没有大海,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有见过大海,也很少见过海螺和贝壳。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就习以为常了,就显示不出什么“特色”,再加上如果海边的所有幼儿园都是这么模仿,都是千篇一律地把海螺和贝壳搬入校园,那么对于当地的幼儿园来说,就有可能的是“毫无特色”可言。
象大城市的一些幼儿园开辟种植园、养殖角,对于城市娇贵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特色”,确实有一些新鲜和稀奇,因为城市的孩子出门所见到的都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整齐清洁的坚硬街道,很少看见泥土和绿色。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来说,开门见到的就是菜园和农田,对于小狗小猫的小动物,对于小鸡小鸭的小家禽,哪里还有什么新鲜感呢?就更不用说有什么“特色”和创意了。
但是对于农村的一些幼儿园来说,由于收费低廉,经济太过薄弱,而且农村的教育意识也比较落后,根本不可能去模仿大城市的幼儿园来追求“特色”。只能以农村的方式来创办幼儿园,又去哪里创办那么多的“特色”呢?就更别说要创办一些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特色”了。
没有了“特色”怎么办?会不会为了追求“特色”而另寻“特色”呢?不另寻“特色”就没有出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况且有些“特色”,未必都是“特色”。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食五谷杂粮,这是一种根本,如果要想创造一些“特色”,那也必须是在这“五谷杂粮”之内,可是由于现在的高科技发展,离开了“五谷杂粮”所创造的“特色”还能叫做是“特色”吗?“五谷杂粮”合理搭配,是一种根本,但是为了追求眼观和口感的刺激,就一种单一的食品而深度开发的“特色”,比如说什么“辣辣”之类的食品,对人的身体健康就真的有益吗?恐怕还是一个值得商量和探讨的问题。
教育也是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人首先必须成为“人”,然后才是成为“才”!也许成“才”的标准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基本的一个标准,还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离开了这个根本,离开了这个终极目标,无论拥有多少“特色”,又有何用?!
在这喧嚣狂燥的社会,在这造星包装的社会,打造的童星越来越多,童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显得十分有“特色”。从而追求这种“特色”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已经达到了十分痴迷和疯狂的程度。
这种现象究竟是对教育有利呢,还是有害?
说是有利,对谁有利?
说是有害,又是对谁有害?
不论对谁有利,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的人得利。而真正受到伤害的,不仅仅只是极个别的人,而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教育,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发展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和伤害。
之所以现在的教育有些无所适从,之所以现在的教育有些被动和艰难,也许就是因为这些“有利”还是“有害”的关系没有弄明白,让老百姓找不到教育的方向和标杆,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已经被绑架而盲目跟风。
在社会上已经兴起的模糊不清的“特色”,什么“珠心算”, 什么“精品识字”,什么“蒙眼识字”,等等,说到底就是一种小学化的教育,或者说是小学化教育的变异,说到底还是看幼儿是否学到了很多文化上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看幼儿表面上在短期内是否取得可喜的变化和成绩。面对这些精品的“特色”,我们不敢去置疑,不敢去探索,更加不敢去改变。
不敢去置疑,是因为本身对教育的知识掌握不够,更或者自己本身就不懂教育,对幼儿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没有一个基本的掌控和把握,又何来底气去置疑?连置疑的想法和意识都没有,只想满足眼前家长的心理迫切需求,就不可能具有探索之心。不敢去改变,是因为改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改变得好,生源猛增,收入大涨,可是如果改变得不好,就有可能收入骤减,甚还有可能面临倒闭关门的风险。即或是有的幼儿园尝试去改变,也不是本着科学的态度,也不是本着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向去改变,而是想着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去改变,想着的是怎么吸引更多的生源,想着的是怎么办才能让家长成为铁杆粉丝,想着的是怎么办才能更加有利的提高和增加幼儿园的收入,与真正的教育无关,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与真正的教育相差十万八千里。
以目前的教育市场来看,具有置疑、探索和改变的人才,可能少之又少。拿着清洁工的工资,也许文化知识还不如一个清洁工,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能因为待遇偏低,而且社会地位也很低,让人看不到人生的署光和前途,又不愿意从事幼教的这一份工作。我不相信,本身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本身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本身就没有正确而坚定的精神和信仰,能够有置疑的勇气,能够有探索的精神,能够有改变的决心!而教育,就是不能离开知识,就是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如果离开了知识而谈教育,那是多么苍白无力啊。就象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病太恹恹的人来教你学习武术,你相信吗?你愿意跟他学吗?
以我现在的能力,如果不是我自己开办一所小小的幼儿园,要想从事幼教的这一份工作,无论走到哪里,可能都不会有人接受。没有那一纸文凭,也许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表面上来看,没有人能够看得出来,我对幼儿教育有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没有人会相信我能对当前的幼儿教育有一定的深度思考。一个已经开始苍老的男人,即或是有一点点帅气,也已经过时了,想从事幼儿教育的这一分工作,开什么玩笑啊,还是有多远就滚多远吧。但是如果我要去谋求一份搬砖的工作,可能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一看我的身材,因为一了解我曾经有过当兵的历史,就知道我能够吃苦能耐劳,而且工资肯定要比我去从事幼教的工资高出许多。
只是可惜,我这个人太笨,一直心系幼儿教育,尽管从目前来说,由于我总是以“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的心态来做这一项工作,这个位置没有摆正啊,所以我现在毫无成绩可言,甚至还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是我还是痴心不改。不过下一步我的心态有可能会改变,既要承认是在做教育,一定也要承认是在做生意,甚至要把做生意的位置放在首位,要先有做生意的意识,然后才是做教育的意识,要把我以前对幼儿教育的探索、研究和思考与做生意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再单一地只想着做教育了,否则我只能是死路一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