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现在可以配钥匙吗?”
“待会儿十点半再来”。
这一声回应,干脆,利索,甚至有一点不尽如人情,这也是我与孟师傅的初次交流。
这是一家“钉子户”;校长还亲自为他题词,敬送笔墨;孟师傅可有“背景”了…在此之前,听到过关于孟师傅各种夺人眼球的“传闻”,越是让人去猜,越是吸引人去了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有着一些怎样的故事,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在心中,愈发痴迷。
出寝室门,隔着沥青路正对面就是澡堂,紧挨着澡堂右侧,依傍着十字路口的转角处,塑料布包裹的木门上方贴了一张方正的横幅,“哈师大孟广斌修鞋铺”几个大字赫然出现。
拉开吱嘎作响的木门,里面的空间不大,东西不少,分为了好几个区域,有配钥匙、修鞋的器械区;有洗晾鞋的陈列区;也有打印区;学习用品的日用区…
这逼仄的空间,虽拥挤,咋一看还有几分杂乱,可整体归置的井然有序,每一寸地方的功用都发挥到了极致。这不,紧挨着窗户那块堆满了绿植,仙人掌有一人多高,几盆悬空的绿箩枝叶繁茂,无拘束的肆意窜着。在绿萝的掩映下是一方窄小的刷鞋台,一名穿着背心,花白头发凌乱着的枯瘦老人正在刷着鞋。
这些还仅是这间小房子的冰山一角,墙壁上悬挂的物件更让人挪不开眼睛。一面面锦旗挂满了半墙,打印机上还堆了一摞,好些荣誉勋章也都叠挂在一起。由于长久重力的拉扯下,好几个地方的墙皮都掉了,露出了几个钉孔。
贴于墙上的报纸,边角有点发黄,蜷起来了,上面还落了厚厚一层灰,可大标题和照片依旧清晰可见,这显然是关于孟师傅过往的光辉事迹。
这里,这里,总算找到了,“师大活雷锋”,这五个字遒劲有力,它们被裱在一个木制的相框里,右下角是校长的提名。这么看来,关于孟师傅的“传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总还得自己去证实,去发现,去解惑。
1988年,23岁的孟广斌从山东东平来到哈尔滨,在这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里,他捡过破烂,收过酒瓶子,蹦过爆米花,后来在一个师傅的帮助下学了修鞋的手艺。
十年过后,1998年,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雷锋鞋匠,为鞋铺申请的“雷锋号”商标注册成功。1999年,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成了全省第一个入党的农民。
一家四口靠着这个修鞋铺为生,十年来,孟广斌免费修鞋10万余双,相当于当时的5、6万收入都送了人。虽然收入不多,可仍每月挤出薪资的一部分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周六日去敬老院,军营义务修鞋,帮忙…
孟广斌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首届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些荣誉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不多,可他也都悉数捐给了公益组织。
时隔五年,光环褪去,他依旧是那个普通的修鞋匠,干着本职工作,继续延续着雷锋精神。原有单一的修鞋业务显然难以为继,两个孩子的学费仍旧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虽然去的次数不多,可每回孟广斌师傅都会顺带提一句:“手工洗鞋,八元一双,认识的同学可以叫他们过来啊。”听到这句话时,内心五味杂陈,对于孟师傅当下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好做过多揣测。
记起了前几年的一则新闻,原全国道德模范何涛利用护士工作之便,从单位非法获取《出生医学证明》,交由其夫侯灿通过网络贩卖谋利,二人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最终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对于道德模范,打心里敬佩,可我仍不禁疑惑,光环褪去,归于平常,可这些加身的荣誉依旧如影随形,有时候会不会是一道无形的束缚和枷锁呢?如果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的话,那该如何是好,即便是自己甘愿清贫,可家人和孩子呢,他们作何感想?
微薄的收入如何能在城市谋得一席之处,可如果是靠着政府的帮衬,那这样的施善又有多大意义,更多的是只是为国家塑造一个形象吗?
说实话,我陷入了死胡同,本来就不该带着自己的偏见去揣测他人的生活,而且这也非我等小辈所能达到的境界,就当是些胡诌诌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