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表示困惑,也时常纠结是不是要转行去尝试新的领域。 最近学习了两个经济学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会如何思考。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
花出去的钱就不是你的了,之后的决策不要受到之前的付出的影响。
薛老师举了几个例子
- 电影看了十分钟发现不好看,就可以走了
- 上完大学发现不喜欢,毕业之后不要因为觉得可惜而从事相关职业
概念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而且也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我们在情感上很难理性执行。
- 明明电影不好看,但是坐下去就懒得动了,也就一直熬到了最后。
- 专业明明不喜欢,但是自己好像又不会做别的,那还是继续做这个看上去还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吧。
但是你要看到,相对于你付出的电影票、学费,如果不做出改变那么你将付出的是自己更宝贵的时间。尤其对自己职业选择这一点,薛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假如当前领域中的成功人士,不是你几十年后愿意成为的那种人,那么你可以考虑转行了。
而转行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要不要转?什么时候转行?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富二代,没有想干啥就干啥的资本,毕竟还得先能够养活自己。那这个时候,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就可以帮助你思考这个问题。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用来描述还需要投入多少才能达到预期的盈利。
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行动。
比如说我们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现在毕业了做了一件不喜欢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却可以给自己带来每月五千的收入,能够暂时养活自己。
而自己的兴趣因为缺乏专业训练和实际经验,暂时还不能作为职业养活自己,那么这个时候要如何选择?
当然有些胆大的、有魄力的可能就直接辞职开干了,但对有些朋友来讲可能这么做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我们来运用一下边际成本看看:
假设我们有兴趣的事,需要学习(实习)两年才能达到收入五千养活自己的状态,那么这个两年的时间就是一个边际成本。
所以从边际成本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经过两年的学习再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不知道这么分析是否对你的思考会有一些帮助。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才是关键
其实说了两个经济学成本的概念都是术的层面,而我认为更关键的是
想清楚究竟想要什么
否则再多的概念和方法也都没有办法过好一生。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学了这么多,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其中一个原因是 我们什么都想要
- 工作没意思,不想做
- 想做的事,又嫌钱少
- 看着别人挺成功的,却不知人背后的努力付出
但是殊不知,我们大部分人的能力并不能让我们得到一切,至少不能躺着就享受一切。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去达到某个自己想要的目标。而不是仅仅留于思想,却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
当然职业的成功不在于收入的多少,人生的意义也不限于职业的成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如果你的整个生命都依赖外部动力,而没有内在动力,或许你需要好好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