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莫高窟旅行古代文化
王小北旅行记 | 012 敦煌 - 莫高窟

王小北旅行记 | 012 敦煌 - 莫高窟

作者: 王小北0206 | 来源:发表于2017-01-24 09:29 被阅读87次

    3月的敦煌是真冷啊,9点多,大太阳照着,穿着羽绒服,也依然打寒颤。

    (西北早晚温差大,要带厚衣服噢。)

    门票预约说明:莫高窟门票采取网上预约制 (按场次预约)。

    票价:淡季100元/人,旺季200元/人。

    每日限量6000人,需在预约时限前完成取票。(超过取票时限,预约自动作废,滚入当日现场售卖。)如果当天已约满,很难有现场售票。

    取票预约时限:按照预约场次的时间点,售票中心,提前15分钟以上取票;其他售票点,提前1小时以上取票。

    (举例说明:预约场次为上午9:00,那么你应该已经在8:45前,在售票中心处,完成了取票;或者当日8:00前,在其他售票点,已经完成了取票。可以提前几天取。)其他说明,请参看官方说明。

    莫高窟景区,由数字影厅、洞窟区、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数字影厅,在取票处旁边,先观看两个mini电影,约40分钟。

    影片一,莫高窟整体发掘与保护情况,敦煌研究院简介。

    影片二,5D球幕电影,模拟进窟内观摩实感。由于窟内光线、实物损毁等原因,这一步是建议不要省的。它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莫高窟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及历史史实。

    感叹于科技的发展,让曾经的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随着VR等一系列科技技术的发展,相信很快,我们不用去到现场,就能完全的感同身受。

    看完电影,门外会有大巴车,往返于数字影厅和洞窟之间,10分钟一班,人满发车。

    2016.3 敦煌 莫高窟

    进洞窟前,工作人员会对散客进行分组,30人一组,每人配发一个频道耳机,每组一位讲解员。讲解员,会介绍参观注意事项,带领大家随机参观6-8个实体窟。

    这里,有的是专职讲解,有的是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轮流来支持讲解。我们遇到的都很年轻,20出头。

    2016.3 敦煌 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始建于前秦,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一千余年的开凿修建。现存洞窟735个,泥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同时,洞窟开凿工艺、壁画等文物内容中传递出政治宗教、经济贸易等多方面的史料信息……

    说明: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文字能力有限,并不能表达对其“厚重”与“敬畏”的分毫。

    所以,我想邀请你,能去到敦煌研究院的移动端。

    点击进入:

    据记载,1943年,时为法国留学生的“常书鸿”老先生,看到了一本载有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的归国到敦煌,促成了当时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他也成为了第一任研究所所长,为敦煌倾其一生。逝世之后,后人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五个字“敦煌守护神”。

    1984年,经政府批准,文物研究所正式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由时任第二任所长的“段文杰”先生出任院长。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樊锦诗”出任第三任院长,今天我们看到的数字展示中心,由樊院长在2003年全国政协会上提出,07年获批,10年开建。

    现在敦煌研究院已经走到了第四任……有更多的青年人正在投身其中。

    所谓代继传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莫高窟的参观规定,洞窟内不可以拍照(自己也拍不出来)。

    所以,下张图片中所包含的基础复原图或实景拍摄图,均来自于网络:

    此图片资源 来源于网络

    在这里,会听到一些故事:

    比如:尸毗王割肉救鸽(254窟,北魏,上图左四)

    内容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尸毗王,慈悲仁厚,一心普渡众生。为不杀生,亲自割下自己的肉,代替鸽子饲喂老鹰,几经曲折感化天地,修道成佛的故事。是佛家经典的“本生故事”之一。

    画作不仅透露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习俗,还从叙事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展现了当时工匠的智慧与技艺。

    再比如: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61窟,上图右四)

    学者推测其五代晚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后多由曹氏家族不同女眷出资供养修建。

    窟中壁画所绘人物的服装、头饰、大小、排序等,都从各方面展示着曹氏家族当时的那段历史。

    除了壁画,在莫高窟内还可看到佛像、泥塑、彩塑等文物。

    2016.3 拍摄于敦煌 莫高窟

    在这里,会听到一些人物:

    比如:道士王圆箓

    一次偶然,王道士发现了位于17窟内的藏经洞,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王道士将部分经卷文物上交至当时的政府,但没得到重视

    消息外泄,震惊海外,各国探险家闻声而至,前前后后有6拨人,以不同的方式从王道士手里低价换取了珍宝,王用换来的钱,请人在窟外修建了木质保护,又请人对窟内的佛像进行整修,遗憾的是由于工艺的粗糙,诸多历史信息也在这次翻修中遗失了……

    王道士的晚年生活清苦。他的功与过,在学术界,各据其理,争论不休。

    他简繁交错的一生,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比如:邵逸夫老先生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邵老先生从朋友那里听闻了莫高窟当时的情况,主动捐资1千万港币,为当时形势严峻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2007年,已经百岁高龄的老先生还专程到敦煌,来看了看莫高窟。

    早前只知道,好多大学里都有个逸夫图书馆;在敦煌再次听到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回来之后,特意了解了下这位传说中的人物,不禁肃然起敬,都是一生,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2016.3 拍摄于 敦煌莫高窟

    参观后,景区内解散

    如果还想参观,可以跟新进入的队伍再走一圈,洞窟随机,会听到不同的故事,但是会没有耳机。对比后觉得,不同队伍,收听领悟到的内容差异不大

    这是少数我觉得应该涨价的景区,尤其在观摩一趟后,更认可如此。

    2016.3 拍摄于敦煌 莫高窟

    沿着路走至敦煌研究陈列馆,淡季人非常少。

    馆内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发掘与保护相关情况,历代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模拟壁画保护工作的拓板小游戏等。

    同敦煌博物馆一样,这里陈放了几个大型的模拟石窟,想细致观摩的也可以到这里。

    2016.3 拍摄于敦煌莫高窟

    参观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可爱的人:

    比如:上图中右下角那个测着什么的人,他拿了个小本子,一路走一路记。同时,每经过一个洞窟,门开着或锁着,都会向里看一看。我不知那是不是他另一个工作职责,但我看出了他很认真。

    比如:我所在队伍的讲解员,一个漂亮的MM,讲解话术非常专业,语气中夹杂着情绪,夹杂着个人理解;

    有个不长眼的,虽然看不清是谁,但那是闪光灯第二次闪现了。她很激动,停下来再次说明为什么不能拍照,言辞激烈,随着声音望去,她衣服上有一个亮圈圈,很显眼。行进交流中,有个人问她,是不是常有这样的人,我没见她回答,我看到她加快脚步走到了最前面……

    回来后,有一天家里停电,一个人,也就只好摸出电棒去拉电闸,偶然间我又发现了个亮圈圈。哦,原来之前的那个亮圈圈,是讲解员手中握着的冷光手电,用力压在自己身上时,所形成的光圈。

    一边是激烈的言词,一边是指向自己的手电,不由得让人对这个举动,心生敬意。

    比如:陈列馆里的保安小哥,看起来也就20岁,我和M同学一进馆,他就走上前来和我们打招呼,之后是一路讲解,虽然他有点害羞,听起来也不够专业,但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用心。

    保安小哥说,他之所以来这里工作,除了基本待遇,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现在,唯一的遗憾是家很近但是不能回,他要看护好这些陈列物,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讲解员。好有追求,祝福他。

    每一个热爱自己岗位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莫高窟现在有着这样认真的年轻人们,我们是不是有理由,去相信些什么……

    2016.3 摄于敦煌莫高窟

    这里,想多说一件小事,就是“不要拍照!”

    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以及解释为什么不能拍照?

    可是……还是有……愚蠢……鄙视……无力吐嘈……

    无论什么原因,这是游戏规则……

    如果你会看到我的文字,答应我,一定不去做这样的事哈。

    ————  ^^ 未完待续 ^^

    2016的一段单人旅行,116天的遇见,我想在这里,与你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小北旅行记 | 012 敦煌 - 莫高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do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