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假期结束,除了每天关注着国内和国际的疫情变化,时不时被人提起的就是各地学校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两天中北大学学生自杀事件在上网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不想去评判学校有没有责任以及最终该如何追责,事实的悲痛已无法挽回,身为一个母亲透过这些学生自杀事件让我想到的是如何预防类似的事情发生,不用去大谈特谈他人的教育,从自己的两个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
曾经听过一个教育孩子的方法:胡萝卜+大棒。
““胡萝卜加大棒”是激励方式中的一种。这种暗喻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它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也有打一巴掌,给一甜枣儿的意思。”
养育中的“胡萝卜”也就是当孩子朝着父母意愿的方向去做事时,就给予他们奖励和表扬,而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或者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指责评判和惩罚这些“大棒子”也会当头批来,让孩子分分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好。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朝着越来越优秀的方向前进,在面对挫折时才能应对自如。真的是这样吗?
胡萝卜+大棒:高要求下才能养育优秀的孩子?
“胡萝卜+大棒”的养育方式,乍一看是在提升孩子的好行为减少孩子的坏行为,但在这层奖惩面纱的背后透过的却是:“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的真实目的,可能这个目的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
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很乖巧很礼让处处为人着想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本属于孩子的年龄,但当孩子这样的表现之后却会得到父母的表扬与称赞。
当孩子做的符合父母期待时,我们会去表扬孩子,而这份表扬传递给孩子的却是:当我得到父母的认可时,我才是好的才是值得被爱的。
曾经带娃参加儿童滑步车的比赛,在比赛终点有的孩子因为成绩不理想还没来得及理顺呼吸,就被父母劈头盖脸痛骂一番,指出孩子比赛中的种种失误。
父母希望通过这种指责和批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一通指责亦或冷暴力让孩子体会到的却是:我不够好,我没用,我不配得到爱。
人生一世,如果孩子穷尽一生追寻的是为了达到别人眼中的标准,把别人眼中的期待看成衡量自己好坏与否的标志,那这一生将是多么不安和辛苦。毕竟我们永远也无法左右别人的目光和想法。
胡萝卜+大棒,养育出外部评价体系的自我
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子”,这两种养育方式最终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在用外部评价体系衡量自己。
“胡萝卜”用多了,孩子为了得到这份外在的认可不得不背上“偶像包袱”,处处以优秀示人,而每份优秀表现背后到底是发自孩子内心还是为了迎合他人。毕竟处处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生活,即使取得再优秀的成绩,内心也少了很多畅快自在。
如果是“大棒子”用多了,对孩子的伤害更不用多说,一个被极度伤害自尊的孩子,除了破罐子破摔,哪里还能通过惩罚和指责来获得成长的支持。
由此可见,“胡萝卜+大棒”都无法给予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因为这本就是父母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要求的养育工具。
更何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胃口不再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块巧克力就能满足的,更不是减少一集动画片或者少去一次游乐场就能打压的,到那时父母需要何种级别的“胡萝卜+大棒”呢?
收起“胡萝卜+大棒”,放下控制了解孩子
提起养育,我们是在用一段生命陪伴另一段生命,这份陪伴里有引领但绝非是控制。眼前的这个小人有思想有情绪,当我们带着一份好奇去了解每一个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孩子,而非简单粗暴为了达到父母的期待和目的让孩子乖乖听话。
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遇到困难,他想到的不再是:我不够好,我不可以做不到;也不是我无能,怎么努力也不行。而是身后永远渴望了解他与支持他的父母,这样的力量才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不是简单的空间距离的陪伴。
收起奖励与惩罚,放下控制与期待,先去了解才能让陪伴时刻出现在孩子遇挫的那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