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位老师课堂听课的时候,忽然被一阵声音吸引了注意力,原来是一个妈妈在训孩子,她的女儿来上课即忘了带书又忘了带作业。她的妈妈问她怎么搞的,自己的事情都忘了。孩子一脸委屈,一言不发。
课堂中,老师知道孩子就带了个人来上课也是一顿说教。孩子依旧一言不发。
我想,每个人在学生时代可能都会经历这种事。爱玩的天性让我们早已把课堂抛之脑后,爱玩的天性让我们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想起还有上课这件事。于是匆匆忙忙就往教室跑,跑来的时候却发现东西都忘了。一阵懊恼一阵害怕。可是事已至此,只能静等结果。
那位妈妈想必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让孩子自己做带好课本作业这件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事情的后果,从而尽早长记性。这并没有错。可是,如果妈妈能够再细心地问孩子一句,今天东西都带齐了吗?或许孩子就会想起来,然后这后面的挨骂完全可以避免。毕竟没有孩子愿意在公开场合被别人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粗心。孩子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跟孩子讲了多少遍都没有用,孩子就是不听。其实,不是不听,是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他的习惯会驱使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人的习惯非常重要。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入身社会以后,初尝生活苦涩,做事遇到困难,碰壁之后,开始抱怨生活。
大学毕业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有时候前一天晚上加班,到家非常累。然后很快睡着了,忘了把上班需要的东西带好。匆忙赶到办公室,突然发现一个重要的文件丢家里了。这时候,要么赶紧打车回去,要么等着领导骂。而这两个结果都不是最好的,而且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个人做事缺少条理性,最主要的事,做事不入心。
像文中开始的那个女孩子一样,我刚上班的时候,做错了事,等着领导来骂的时候,心里难受的要命。碰到仁慈的领导,少说两句,碰到严格的领导,基本被打入另册。最主要,忘带东西这件事本身,会引发连锁反应,比如说,领导印象不好,自己心情不好,浪费时间补救,心情不好无法好好工作,进一步浪费时间,领导骂重了,还要花时间抱怨,挤占了原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真是得不偿失。
后来,我就开始提前一晚上把东西收拾好。而等我这样做了以后,我的时间利用率大大提升,而且我发现这样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不必要的人际冲突消失后,自己的工作就非常好开展,我的心情也很好。不再自怨自艾害怕出错的自己,开始着手去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
其实仔细观察,那些那些职场发展比较好的人,基本都有很好的习惯,就是有些低级错误压根不会犯。比如说忘了带东西,迟到了,开会手机忘了调静音,重要的会议忘了通知某个人等等。
这些小事不会发生,工作起来容易顺风顺水,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消耗在不重要的事情和不必要的情绪上。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今后能否提高做事效率,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至关重要。
上面这个孩子没带书的事情如果反推,那么可不可以如此?
孩子很喜欢玩,但是每一次在出门的时候,妈妈都会提前十分钟开始准备,都会提醒他,“今天我们要去上课,你看看你的画笔,画纸都在你的小包包里了吗?”听到这句话,刚上学的孩子一定立马去翻小包包,然后告诉妈妈:“我的宝贝们都在包包里了。”或者发现某种笔忘了带,孩子立马去找笔。
或者也可以这样倒推,在上课前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就问孩子,“明天你要做什么呀?”孩子就会想明天要做什么?“明天要上课。”“那上课我们要带什么呀?”“不知道。”“那上课需要哪些东西,是不是需要笔写字?”这时候孩子就会思考需要的东西,妈妈也可以在旁边引导要带哪些东西。
经过一周这样的不断提醒和引导,孩子的习惯就基本建立。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就会养成提前把东西收拾好准备好的习惯。
而妈妈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提前一晚上开始提醒,出门前提醒。这两件事看似是个小事,其实并不小。
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会影响和消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减少错误事件的发生率,孩子的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心情好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提高了,心情就更好了。如此良性循环岂不快哉?
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这种受益要比家长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来的更好。
信不信由你,不信,那就,试试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