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可复制的领导力》课程的线下反转课堂,使我对这节课中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对领导力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认为:领导力并不局限于职场和领导中,也适用于普通人,对育儿更是大有帮助!
樊登老师开篇明义地指出:领导力是一系列可复制的工具。
工具一:布置任务说五遍。
第1遍:交代清楚事项
第2遍:要求员工复述
第3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
第4遍:做应急预案
第5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说的孩子能马上去做,同时,要求孩子做对、做好。抛开孩子愿不愿意做的问题,我们只谈孩子理解的和家长的要求是否一致的问题。
比如家长说再玩一会儿就去写作业,家长要求里的“一会儿”可能是五分钟,孩子理解的“一会儿”是把手里的游戏玩完。
再比如针对低龄孩子,家长说我带你出去玩,家长的“玩”是心里有一个目的地,比如公园游乐场之类的地方,带孩子到了目的地再玩。孩子理解的是出去就是玩了,所以会在路上看看虫子,捡捡树叶,甚至看到公交车就要上去去以前去过的商场。
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说好了玩一会儿结果玩了半小时,本来要去公园玩结果路上玩了半天到公园没一会儿就该回家了。可能会生气,会有亲子冲突。
所以,首先要说清楚要孩子做的事,比如玩五分钟就去做作业;其次让孩子复述,看孩子是否听到了这个要求;再次告诉孩子这个要求的目的,是担心写作业写到太晚影响睡眠,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然后讨论如果五分钟玩不完游戏或者想继续玩怎么办,或者写作业太枯燥写不下去了怎么办;最后听听孩子对这个要求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对于低龄孩子,可以适当调整。首先告诉孩子我们去公园玩;其次问孩子是否想去,是否接受这个安排;再次明确我们的目的,即出门坐公交直接去公园,到了之后再玩;然后根据对孩子的了解,提出如果半路见到其它想玩的了怎么办;最后自己做好心理准备,既然出去玩,去公园是玩,在路上也是玩,去别处也是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不用非按照自己的安排玩。
工具二:把游戏的特征运用在领导力上。
特征一:共同目标
特征二:及时反馈
特征三:清晰明确的规则
特征四:自愿参与
在教养中,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育儿观,要明确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要分解目标,制定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小目标。
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欲,这是他们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原爱,愿意做符合父母心意的事情。基于这两点,家长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看到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有时候,孩子做了一件事,满心欢喜地期待父母能够看到,能够表扬自己,但是父母要么不回应,要么吝于赞美,甚至觉得孩子骄傲了,去打击孩子。或者是赞美不得其法。
家长不仅要在孩子做的不好时给予反馈,也要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及时反馈。
反馈包含“事件和感受”两个部分。比如“今天放学回家你第一件事就是去写作业,写完了才去玩游戏,我真是太欣慰了,觉得你能自己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真是太棒了!”“今天放学后你玩到九点开始写作业,写到了十一点才写完睡觉,我很担心晚睡会对你的身体有影响,我特别希望你能先写作业再玩。”“今天你没用我提醒就主动洗了手再来吃饭,我真是太开心了,特别高兴你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等。
在给反馈时,从积极的一面出发,对孩子好的地方做出肯定,对孩子需要改善的地方以表达自我感受和提出期待为主,不去批评和数落孩子,正面地引导孩子。
你看到孩子的什么行为,这一行为就会被保留下来。家长的反馈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形成“行为—反馈—行为强化—反馈—行为保留”的正反馈作用。所以,及时给孩子反馈,同时注意反馈的方法,把我们的期待融入到反馈中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规则非常重要。制定规则有两个原则:必要性和一致性;四个步骤:共情、设限、暂停、提供选择。
必要性包含两部分,第一是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和法律法规,第二是从孩子为中心出发,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父母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的家规。比如不能伤害他人是法律规定,每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是家规。
一致性指不能根据心情朝令夕改,也不能家庭成员的做法彼此矛盾。
比如想给孩子制定一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的家规,在孩子要买买买时,第一步是理解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意图和情感需要,比如“你想买这个玩具,你想能一直玩它,你觉得它真是太好玩了”。第二步是明确规则,比如“但是我们家的规定是一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这个月已经买了玩具汽车了,所以这个玩具不能买了。”第三步是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比如让孩子哭,让他赖着再玩一会儿玩具,家长陪在身边,抱抱他,亲亲他即可。第四步是提供其他选择,比如“虽然我们这个月不能买这个玩具了,但是我可以下个月来带你买,现在可以给你买个冰淇淋吃。”
平时大多数人都是直接进入第二步,这样就直接和孩子形成了对抗局面,形成了拉锯战。孩子感受不到理解,关注点也会从买玩具这件事转移到父母不满足我的情感缺失上。
如何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呢?父母要以孩子的语言——游戏——来和孩子沟通,而不仅是说教讲道理。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愿意走进自己的世界,他们也更富有合作性。
工具三:周哈里沟通视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59233/8c7ef00ba44ef91d.jpg)
我们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当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时,也总会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知不知道错了,哪里错了等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时候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孩子并不一定知道,所以当孩子做了一件看起来是故意做错的事情时,他并不一定知道这是不对的。同样,孩子也并不是时时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所以他在面对我们的询问时,回答不出来。
周哈里窗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知道了孩子也是有盲点象限的,他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才需要家长的帮助。我们要多些耐心,多些善意,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在故意挑战我们,在故意气人。
工具四:通过扩大公共象限获得尊敬和信任。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塑造的都是权威形象,也不愿意把家里的事情说给孩子知道。觉得应该让孩子“怕”自己,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也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家里的事也没必要告诉他。这样做,是没有把孩子当成家里的一份子,随着孩子长大,他会觉得被排除在家之外。另外,当父母关闭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通道之后,也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竖起一道墙。如果以后孩子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父母不好的一面,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与人交往的,和孩子说一些自己以前的事情,针对某些事情和孩子谈谈自己的观点,让孩子看到自己也有失败的时候,看到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做法,孩子会更贴近我们,对父母也会多些信任。
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让孩子参与进家庭的决策中,共同经营家庭,共同制定计划,孩子对这个家了解的越多,归属感也就越强,也会更明白父母的处境,对父母多些尊敬。
布置任务说五遍、把游戏的特征运用到领导力中、周哈里沟通视窗、通过增加公开象限获得尊敬和信任,是《可复制的领导力》中主要的四个工具,其它的还有倾听、领导者管理者执行者角色的转变等等。我觉得,这些工具并不是领导力所特有的,而是提升自己认知,优化自己思维方式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把这些工具与育儿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让养育更轻松,也对家庭的经营很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