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和我的一位小伙伴聊天,他是一家咖啡馆的店主,一直以来咖啡馆运营的非常稳定,并且致力于举办各种高品质的沙龙活动,反响不错。最近他遇到了一位想在咖啡馆做活动的朋友,这位朋友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很有自信,于是想在咖啡馆的沙龙课程里讲课,我的小伙伴同意了,并开始着手做宣传推广,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小伙伴就把实际情况告诉了这位朋友,也提出了一些相应建议,本着商量和合作的目的希望能够合作成功。但是这位朋友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没有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还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于是合作便不了了之了。
聊到这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许多人坚持己见,不肯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并深深的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这本身是不是就是认知不全的?
最近看到作家李月亮的一篇文章《天下有怀才不遇这回事》,就将怀才不遇这个概念解释的比较清楚,把其中的精华部分分享给大家。
怀才不遇这件事只不过是怀的才和不遇的原因各不相同。
有的是因为自身有短板,攀不上高大上的平台,只能把才华化作谋生的资本挣碗饭吃。
一个小制衣店的女老板,手艺和审美眼光都很好,因为文化太低,没有公司愿意聘请她,就关门回老家结婚生娃,开了一间更小的店仅仅能够生存而已。
有的是就像马云说的:你的才远远不如你其他地方的不才,或者因为你的那些不才,让人宁可放弃你的才。
一位大学的副教授,学问很大,脾气更大,谁都瞧不上,深感怀才不遇,抨击社会抨击学校,结果没人愿意与他合作,教授永远评不上,情商太低。
有的纯粹是个人选择,“怀才不想遇”。
当年楚王魏王都想拜庄子辅政,但庄老大淡定地表示: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盖上锦缎,供奉于庙堂,你说这老龟是愿意华贵地死掉,还是快活地在泥水里玩呢?当然是后者。于是他继续无组织无纪律地在天地间神游,不理世事。
还有一种令人扼腕的“怀才不能遇”是——本事太大,无人能懂。
这一款最典型的就是梵高了。这个绘画天才,因为太天才了,当世人欣赏不了,以致在有生之年,除了画商弟弟,没有一个人认识到他的价值。而虽有弟弟鼎力相助,这个后来被封为“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的画家,一生也只卖出了一幅油画两张素描,穷的连土豆都吃不起。他都不敢自称画家,最大的梦想也只是在咖啡馆办一次画展。这个遭人嫌弃的孤独狂徒,一生充斥着世俗意义上的失败,没得到名利,没得到爱情,饱受穷困和病魔的折磨。若不是独具慧眼的弟弟一直收藏他的画,我们现在怕是根本不会知道有个梵高存在过。
好在这种盖世之才并不常见,所以受这种委屈的人估计也不会太多。这种怀才不遇,实在是个无解的命题:你是一匹千里马,但段位比伯乐还高很多,谁能认出并欣赏你?
说到底,绝对的如鱼得水和绝对的怀才不遇都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绝大部分俗人,都是有点才华,不是特别大,有点发挥空间,也不是特别大,既不会多么酣畅淋漓,也不会过于郁郁不得志。
其实一个人的才华若想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是相当难的,需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这四个合适,少了哪个都不成。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心态和际遇,而绝不是哪一门绝技。
如果你实在觉得才华与舞台不匹配,觉得被老天亏待,就主动做点什么吧——看清点什么,改变点什么,提升点什么,放弃点什么。千万别沉浸在臆想和抱怨里,没有一个机会是臆想来的,也没有一种赏识是抱怨来的。
写到这想起韩寒说的一句话:怀才好比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所以把怀才不遇这种想法放放吧,踏踏实实的做件事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