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忽然灵感迸发,想专心写一个稿子,但好长时间不写东西,手生思滞,1000多字抓耳挠腮地足足写了大半天才好。稿子写的如何姑且不说,一个没想到的副作用是:中午十二点下班时我扫了下手机,居然还剩下94%的电量!
我不是一个重度手机依赖症者。但以前手机充满电,中午一般就剩下50%了,下午克制着用勉勉强强可以撑下一天来。这次之所以只用了6%的电量,原因其实简单:上午只顾着写作,除了接听电话,根本就没有摸手机。想到这一点,自己心里不禁一惊:平常手机多耗了8倍的电量,其实就是代表自己多用了8倍的时间在手机上。假设昨天上午我使用电话是5分钟,那么平时就是40分钟了吧。看着不多,但一上午不过区区几个小时而已,大概有六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看手机了,真是细思恐极啊。
更恐怖和悲催的,是浪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收获。天天在手机上投入这么多时间,自己的知识增加了吗?学识见长了吗?品味提高了吗?都没有。为迎合人们越来越忙碌的生活,适应越来越浮躁的心态,手机上的内容不管是朋友圈还是新闻客户端(幸亏我还不刷抖音等这些时间的大杀器),都用夸张到吓人的标题吸引眼球(原谅我,这篇文章题目也被感染了),内容都不太长,在人们本来就匮乏的耐心消耗完之前保证能读完。某些精英美其名曰“碎片化知识”,并通过兜售这些渔利——君不见“知识付费”这几年炒作的风生水起,俨然成为国人迅速弥补阅读短板、成为知识达人的利器。
实际上,碎片化的知识是凌乱而不系统的,只能满足大脑的一时之快,制造一个“我学习了,我获得了”的假象。真正的知识,是来自于人类智慧的殿堂,有着扎实的根基和严密的体系,是需要慢慢消化吸收的。我用手机,不玩游戏、不购物,不过是刷刷朋友圈,有时也看看知乎、豆瓣之类的,还算是主要用在了解知识、开拓视野上了。但手机上的这种学习,如一把利刃,用碎片化、链接化的知识,将我们宝贵的时间劈得七零八落。时间变成了一地碎片,让我们难以变得专注,只好靠手机上的知识碎片填充,周而复之,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毋庸置疑,手机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完全占有了人们是时间、主宰了人们的选择。大街上、餐厅里、公交车上……无处不在的低头族们说明,不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而是手机在控制我们。前几天溺亡的双胞胎,不就是母亲发了个朋友圈孩子就被冲走了吗?如果当时大人们的视线一直盯着孩子,也许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手机本来的角色就是个通讯工具而已,随着科技的进步附加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利用这些功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方便我们的生活,应该是人们的初衷。但随着手机功能的日趋丰富,特别是娱乐功能越来越发达,它的魅力也越来越势不可挡,很多人与手机已经形影不离,甚至恨不得将手机变成自身一个器官存在。到了这个地步,手机是人们的工具,抑或是人们的主人,仿佛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
痛定思痛,我在手机上也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可怕的是一直茫然不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自身需要成长完善的地方太多,而时间却越来越稀缺。手机上每天消耗的电量,其实背后是浪费的自己的生命啊。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学习,提升完善自己,那将是更加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面对手机的诱惑,人们其实是弱势群体,只有付出更多的意志力,才能战胜这些由聪明人创造出来的、层出不穷的软件和内容。出于商业目的,这些软件和内容的最大目的就是吸引人,乃至让人依赖、沉迷。所以,面对手机的诱惑,我们必须用自己最强大的意志力来摆脱。这个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但结果一定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会获得自由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