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有很多枭雄出现,每个人物的背后也会有着不同的故事和多面性,皇甫嵩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物,能被人们称为人人喜欢的良将,也是很多人眼里的杀戮者,随手就能葬送几十万的人命,这样的人物总是充满吸引力。
皇甫嵩的出身就是将门世家,有了这样的出身打仗这方面自然比普通人厉害得多,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时期的名将,父亲皇甫节还曾担任过雁门郡的太守,并且常年都驻守在边疆,皇甫嵩受到了这方面影响很小就展示出了才能,小小年纪就已经是文武双全的人物,能饱读诗书,也能擅长用兵。
后来汉灵帝征辟了皇甫嵩为侍郎,还任皇甫嵩当了北地太守,可见皇甫嵩身上的才能是得到了认可的,而真正让皇甫嵩扬名的是黄巾军平定事件,当时的黄巾军势力很大,太平道的教主张角传檄天下,发动了起义后各方信徒纷纷追随,响应张角开始起义,各个地方因为张角的起义而大乱,战祸不断。
当时皇甫嵩就被任命为左中郎将,跟右中郎将儁率着四万精兵前去镇压黄巾军,两人各率一部做出行动,但当时的朱儁被黄巾军中的将领波才打败,皇甫嵩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撤向长社城,结果撤出的时候受到了波才围剿,两者当时兵力上面相差悬殊,为了不让城中的军心浮动,皇甫嵩主动站出来安慰部下,给士兵们鼓舞士气。
皇甫嵩在夜里的时候派出精兵到黄巾军营中放火,并让士兵们在城楼当中放火进行摇旗呐喊,对黄巾军进行打击,当时的黄巾军虽然有优势,却没有太多的打仗经验,遇到这种事情没有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而是在大火当中失去了军心,士兵们开始慌乱的逃跑,相互踩踏当中死伤无数,这个时候皇甫嵩带兵杀出城去,一举打败了波才的军队。
在这场战争当中还有一个支援皇甫嵩的小将,那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曹操,这场战役结束后,皇甫嵩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乘胜追击带领着军队连破汝南、陈国等地区黄巾军,成功将这三郡之地给平定了。
后来,卢植遭宦官陷害而被迫回京,皇甫嵩就是官兵当中的支柱,皇甫嵩带领着部下们趁着张角重病攻破黄巾军,并最终平定了黄巾军之乱。正是这次平定黄巾军之乱让皇甫嵩名声大噪,当时的皇甫嵩选择斩杀黄巾军所有的俘虏,这些下令屠杀的俘虏数量高达二十万,光是在攻打曲阳的时候就一次性屠杀了十多万的黄巾军,据称斩下的人头足够筑成京观。
其实,对于皇甫嵩的这个做法是有些争议的,因为当时黄巾军是由灾民、饥民组成的,这些人本来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无奈选择起义的,为的也不过是不至于在乱世当中被饿死,而皇甫嵩面对这些难民却选择不接收,全部屠杀,实在让人们觉得残忍。
但面对没有参与起义的百姓皇甫嵩又是很体恤的,这个就是皇甫嵩身上的多面性,平定了黄巾军之乱后,皇甫嵩就曾向皇帝请求免去这些战乱地区百姓一年的赋税,并且对流民进行收拢和救济,百姓们纷纷称赞皇甫嵩,并对其进行了歌颂。
后来皇甫嵩又平定了凉州的叛乱并斩杀万人,当时董卓因为只能跟在皇甫嵩后面捡漏而心生妒忌,早在真正斩杀董卓前,皇甫嵩就有很多机会下手,但并没有选择诛杀董卓。中平六年的时候,灵帝就任董卓为并州牧,并让董卓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但董卓没有听从这个命令,当时皇甫嵩的侄子就说董卓有谋反的心思,并请皇甫嵩诛杀董卓,但皇甫嵩并没有听从侄子的话。
后来盖勋跟皇甫嵩密谋要起兵去讨伐董卓,结果董卓听到风声召皇甫嵩入京,当时很多人都劝皇甫嵩趁机带兵入城,认为这次董卓召皇甫嵩进京肯定是要下死手的,但皇甫嵩并没有同意身边人的建议,而是选择奉召入京,果然,皇甫嵩刚刚入京就被抓了,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董卓因为跟皇甫嵩的儿子有交情,所以没有选择杀掉皇甫嵩,反而想要拉拢皇甫嵩进自己的阵营。
为了拉拢皇甫嵩站在自己的一边,董卓还任命皇甫嵩成为了御史中丞,对于皇甫嵩曾跟董卓有过什么交谈版本很多,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董卓问皇甫嵩有没有害怕,皇甫嵩回道:“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
还有一种说法是董卓问:“可以服未?“皇甫嵩说:“安知明公乃至于是?” “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但明公今日变为凤凰耳。”对于两个哪个是正确的并没有真正实据,但大多都认为皇甫嵩的形象并没有那么美好,这点从皇甫嵩杀的那二十多万俘虏中就能看出来,而且皇甫嵩后来杀董卓全家时的态度也是很强硬的。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立马就灭了董卓的全族,就连董卓的母亲向皇甫嵩求情的时候,皇甫嵩也是一点废话都没有说就直接杀了。这里可以看出皇甫嵩的狠辣,而这样一个人为了能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得到利益,选择讨好董卓是有可能的。
董卓死后,很快皇甫嵩就因为病重去世了,但对于皇甫嵩的事迹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不管皇甫嵩跟董卓之间的谈话到底是怎么样的,就带兵打仗的事迹来看,皇甫嵩跟卢植一起被称为东汉最后的良将是属实的。
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会造就不同的英雄,在一个战争年代当中,只有打出真正的实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皇甫嵩靠着将才平定了黄巾军之乱,就已经显示了其身上的才能,而这样一位人物不应该只用片面的看法来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