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能只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人的话语和内心不一定一致。这也是我们说的口是心非或弦外之音。如果毫无保留地接受一个人说出的话,而不去思考言语背后的本质,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误解,这些误解会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摩擦与破灭。
![](https://img.haomeiwen.com/i3783080/e15f8e9e7f1335c0.jpeg)
那么人为什么会去说出与内心想法不一致的话呢?这里面的原由可就丰富了,对此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种就是想法源头的问题。说话者故意想让对方误解他说的话,比如在被迫情况下、明显的利益驱使下、特殊目的情况下,人就可能会说出违背内心的话。
第二种则是语言源头的问题。说话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他说的话与内心的真正想法是相矛盾的。在这种状况下,说话者的真正想法几乎难以被察觉,而接受者也会更容易形成误解了。常是因为说话人不会运用好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导致,比如常说反话的人就会这样。
第三种是传达过程中失真的问题。常见于文化因素影响。中国人很擅长委婉、婉转地说话,这样可以暗示对方、给对方留面子、自身也能获得好印象。但是很多时候过于委婉就导致说出的话会让对方很难理解,甚至会形成误解。这就是因为想法、语言在传递过程中收到了影响,类似例子的还有不同国家的两个人交流时出现的误解(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的两人对同一句话理解的含义都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异)。
![](https://img.haomeiwen.com/i3783080/2d507106f1a29052.jpg)
如果能透过言语的表象,触及本质的含义,就能预防或消除误解。具体的方法:
1、找出说话人是否说了与平常三观不一致的话,是否违背了自己平时说话的习惯。
2、辨别清楚两人对同一句话、同一个词的理解是否一致。
3、了解说话人会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说。
4、找出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深层目的,而不是表面上的目的。
能够做好这四点,误解就不存在了。甚至只做到其中的1-2点,误解就很大概率被消除了。
其实,从表达想法方面看,相对于委婉的话语,不如用果断的、准确的、直接的词语表达;但如果是为了陶冶情操、培养气氛,那可能“口是心非”也未尝不可。只是,我们最终还是得回归到去了解到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