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蛙了吗?
这句话已经成了朋友见面的标配问候语。
这款游戏特别“佛系”,只有一只小青蛙,每天在一间小屋子里,孤独地吃饭、看书、写信。时间到了,就背起背包出门。过段时间,又会回来重复单调的生活。
而屏幕这头的你,看着自己养的“孩子”,除了帮它拔草,给它准备最基本的饭菜,其他什么都做不了。
这蛙儿子,简直操碎了爸妈的心。没错,体验当父母,正是《旅行青蛙》的初衷。
一开始,制作方希望能提高日本青年的生育率。据说如果玩这游戏超过一周,还会收到一封信鼓励生娃。
是不是听起来一点都不刺激,甚至有些无趣?
可也正是这样一款游戏,在朋友圈火了。
然而,《旅行青蛙》却也暴露了两个问题。
这场狂欢的背后,是不断被撕扯的疮口。这游戏带来的,真的是提高生育率吗?
仔细想想,其实是让我们成了空巢青年。感受了一把孩子离开家以后,父母的空巢感。
有些人说:玩完这个游戏,理解我妈了,特别想给她打一个电话。
是啊,屏幕前的我们和这只青蛙,不正是家里的爸妈和远在他乡的我们吗?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我的蛙这么久都不回来啊?你知道有些人宁愿待在公司加班、在大街上晃荡,也不愿回到空无一人的家吗?
每次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期待着旅行的青蛙寄明信片了没,有没有带特产,或者介绍新朋友。
结果只看到了空荡荡的家,空虚感瞬间袭来。
孤独就是原因。
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吸引力。可我们有多久没带爸妈出去逛街和旅游了?
别不承认,我们现在出门更愿意和朋友,而不是和爸妈。
这个城市里,每个独自生活的人,都是一座孤岛。
或许在别人看来,你的朋友并不少。和同事一起聚餐,热闹地聊八卦。和刚认识的朋友一起逛街,相约一起吃饭。
可只有你自己清楚,回到黑漆漆的家时,在心里怎样叹出一口气。
屏幕这头的我们,其实就是家里爸妈的样子。
每天点进游戏,看看有没有蛙蛙寄来的明信片,想想它又到了哪里。而这时,爸妈或许也正点开你的朋友圈,看看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从字里行间揣测你的心情。
游戏中的我们,除了帮蛙蛙装好行囊,再也做不了什么。而回家的时候,爸妈除了拼命给我们捎东西,同样什么都做不了。
那些忙到焦头烂额的加班夜晚,他们无能为力;那些深夜流泪的时刻,他们无能为力;那些委屈沮丧的瞬间,他们同样无能为力。
甚至在你的朋友偶尔来家做客时,他们能聊的,也只是很久以前的事——他们对你如今的生活,除了朋友圈,一无所知。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像游戏里的我们一样,傻傻地守着手机,等着你不忙的时候,给他们发几张照片;等着过年的时候,你能回家来看看。
他们唯一能帮你的,就是像收割一颗一颗三叶草一样,一点一点地攒钱。为了你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为了你能有个家,不再做空巢青年,拿出全部的积蓄。
他们也想陪着你,他们又怕打扰你。他们只能做一件事:等你回家。
《旅行青蛙》扒开的问题,正是空巢,让我们当了一回父母的角色。
然而,这还不是《旅行青蛙》所撕开的最大脓包。
为什么大家都爱玩这游戏?
做个假设,如果你周围没人玩这游戏,你还会玩吗?
回头看看这款游戏,无非是看青蛙有没有出门、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设定其实特别简单。
它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大家一起玩。
能和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青蛙,今天它出门看了海,结交了蜗牛朋友,和蝴蝶一起玩耍。
也互相抱怨,这蛙儿子怎么还在外面旅游。
一款游戏,成了社交的桥梁,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这也正是这场社交盛宴的可怕之处。
四个字,孤独社交。
外表,看似华丽的社交狂欢;
内里,却是腐坏的个人孤独。
《旅行青蛙》虽然玩法简单,却成了社交的新宠儿。就像是一场互联网的社交狂欢,让人暂时忘记孤独。
许多人把自己的社交,寄托在《旅行青蛙》这样的社交游戏上,或许能让你和好友有了共同话题,跟上了潮流队伍。
但,这却只是浮夸而脆弱的外壳。
真正能走到心里的朋友,又能有多少?
现任“007”丹尼尔·克雷格,曾经这么说: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在吃大餐前,把菜拍下来然后发到他们的主页上面。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叫上老友一起出去喝一杯呢!
我们用社交产品(游戏)来缓解孤独,这无可厚非。
但让人害怕的是,越来越多人把自己寄托在这上面。
制造自己有很多朋友的假象。
结果哪天心情郁闷想找人聊天,翻遍通讯录和好友列表,你都不知道能找谁。
到头来这又有什么意义?
有在社交产品上狂欢的精力,为什么不去约一约真实的朋友?
现实中的挚友,才是缓解孤独的最强良药。
游戏当然可以玩,朋友当然也可以交。
但用这些社交产品逃避现实、麻痹孤独?
抱歉,这一切的初衷,绝不应该如此。
♥♥♥
这个游戏最动人的地方,大概就是它告诉我们,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有无数人和我们一样,一边含着眼泪,一边微笑得努力活着。
人生实苦,生来孤独。但好在,我们还有可以去牵挂的人,我们一直被人牵挂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