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怡
这是阿怡的读书笔记17篇
我们生活中有句谚语: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稀缺谬误的特点,就是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价值判断并不是通过物品本身而是看它的数量多和少,对于大量易得的东西,我们不会珍视,对于数量稀少的东西,我们则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
就如同购物,同一间超市,在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的时候对顾客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在门可罗雀的时候,人们甚至都不愿走进去;某些女神往往对备胎的嘘寒问暖熟视无睹,但是一旦备胎想要回头是岸,投奔他人怀抱,女神则又会对其百般挽留。
人是一种非理性的动物,在面对稀缺时,往往会丧失清醒思考的能力,哪怕这个东西你并不喜欢,但是只要他是稀缺的,你有不少竞争者,你的潜在反应一般是:管他呢,先抢过来再说。
稀缺谬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需要避免的认知误区,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是真正需要某件东西,仅仅只是我们认为我们需要。不过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稀缺谬误进行利用。
经常观察儿童活动的人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儿童在单独玩耍和跟许多孩子一起玩耍时候,他对玩具的偏好是不同的。在单独玩耍时,他会选择他最喜欢的一件拿起来玩,不会在意其他的玩具;但是一旦有其他儿童加入的时候,那些被别的儿童选择的玩具瞬时就变得魅力无穷了,哪怕那些本是他视若敝屣的也是一样。
同样的,我们会发现自家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爱吃,但是一旦到了外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时,那些他原本根本不吃的东西也都吃的津津有味。我儿子leo就是这样,在家里他非常挑剔,水果长得不漂亮不吃、味道不好不吃,而且同一种水果,最多连续吃2次,第三次再让他吃就很难了。但是在他跟小朋友一起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对小区里结的那种超级酸的小苹果也吃得一脸自得。
这种小苹果是我们小区里的苹果树上结的,像车厘子那么大,外表倒是很诱人,红彤彤的,不过有一次我好奇的啃了一口,那酸爽的滋味简直是绝了,简直可以说是再难吃不过了。但是一堆小孩子一起啃,再难吃的果子对leo来说似乎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了呢。
既然小孩子的喜好是如此受稀缺控制,在我们养育的过程中,就可以特别的利用这一点:对于我们想要让他们从事的活动,我们可以适当的制造稀缺,让其有危机感;对于我们不想让他们从事的活动,我们则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他们感觉到稀缺,以免适得其反。
举个例子来说,要是小朋友不太爱吃饭,首先我们要自我检讨一下,是不是自己把吃饭这件事看的太重了?如果你过分强调、太过于重视,小朋友难免会感到逆反,不妨把这件事情放轻松来看待,我们大人还经常有时候食欲不振,食不下咽的时候呢,小朋友又不是机器人,难免也会有不想吃饭的时候。在端正心态之后,我们可以适当的采取稀缺的措施,这顿不想吃可以,但是在下次吃饭之前,没有其他任何零食水果点心,让小朋友适当体验一下饿肚子的感觉和饭菜的珍贵,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条件合适,还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让小朋友体验一下跟很多小朋友一起抢饭吃的感觉。不管方法是什么,只要让小朋友感觉到稀缺,你的目的就达成了一半。
而对于那些我们千方百计想要禁止孩子去从事的活动,单纯的禁止也不是一个好主意,这会让孩子反而更珍视这些事情的价值,更想去从事。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看小说等等。很多家长对电视和手机深恶痛绝,往往一刀切的把电视手机都完全禁止,但是这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无益,在孩子重新获得看电视或者玩手机的权利之后,往往会报复式的去看电视和玩手机,其对电视和手机的偏好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在跟孩子交流中,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不许、不能、禁止之类否定性的话语,因为除了稀缺心理,儿童还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即,你越禁止他越故意去干。
我们有时候能看到一些家长采取“放任去干”的措施,即你喜欢什么我就尽情让你干,直到你干够为止,其实这正是稀缺谬误的反向利用。
之前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见一个家长针对孩子特别喜欢吃肯德基就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一天三顿带他去吃,不吃不行,这样下来,不到一周,孩子就对肯德基深恶痛绝了,以后再也不想吃了。
还有玩游戏,有个家长每天跟孩子约定要玩游戏5个小时,之后就严格监督孩子玩游戏,不玩不行,玩不到时间也不行,这样也是不用一周,孩子自发就不爱玩游戏了。
其实稀缺谬误的正向和反向应用,在儿童的教育中还有很多,只要利用好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儿童的行为像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推荐阅读(点击可直接阅读):
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价值,欢迎点赞、关注、顺手转发到朋友圈哦。
我是阿怡,一个默默奋斗的小人物,坚持写作,坚持周更;坚持从零开始学英语。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记得关注我并点个赞哦。您的关注和喜欢将会成为我继续努力的动力!!!!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