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今天如何做教师
心理型问题生有哪些症状?治疗时要注意什么?(王晓春)

心理型问题生有哪些症状?治疗时要注意什么?(王晓春)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05:56 被阅读68次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不符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他们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外向型的,一类是内向型的。外向型的心理问题生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狂躁,多动和攻击性;内向型的心理问题生的主要表现是自闭,自恋,多疑,忧郁,退缩,自我攻击。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型问题生容易与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相混淆。比如教师常常说一些学生有“多动症”那就是心理问题了。其实多数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行为习惯不好,或者是个性如此,不是大问题。那么二者如何区分呢?第一,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虽然有许多毛病,但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不大。而心里问题生则不然,他们的某些行为习惯怪异刻板,难以纠正,而且难与人相处,甚至旁若无人。第二,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的毛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或收敛(懂事了)而心理型问题生则不然,有的还会日益严重。

心理型问题生也容易与品德型问题生相混淆,比如破坏纪律,打架,偷拿东西,这些表现很容易被教师认定为品德问题。那么两者如何区分呢?有一个办法。你仔细分析他们的同类表现,会发现品德型问题生做坏事都有个自私的动机,而且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从他的表情看得出来,他知道自己干的是缺德事。心理型问题生则不然,他办的事情对自己常常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当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一脸茫然,或者很坦然,把教师气的要发疯。这就证明他的行为是“心理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的。这种区分虽然有时候比较困难,但是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弄错了,把心理问题生的行为当做品德问题来处理,跟他们大谈道德和是非,往往白费力气,而且会遭到对方的激烈抵抗,结果教师就更认为他是成心捣乱了,于是再加压,这就容易出状况。

教育心理型问题生,首要问题是较少周围同学对他们的歧视。因为心理型问题生是比较奇怪的学生,所以周围同学容易歧视他们,说他们“神经病”:“傻子”“怪物”等等,这类歧视,会促使心理型问题生与他人对立,甚至和集体对立。因此教师要耐心劝导学生,不要把他们看成怪物,他们只是有些特别而已,你可以少和他们打交道,但不要做出刻意回避的样子,更不允许欺辱他们(尤其是对内向型的心理问题生)如有学生不听劝告冒犯他们,要加以惩罚,并且要道歉。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没有这种起码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不行的。

其次是少干涉他们,则要求他们和别人一样,可以让步,可以妥协,可以给他们开辟“特区”。暗中向学生解释一下,学生就不会认为老师偏向他们了。如果要这样做,也要提前与学校领导沟通,否则学校发现了,会误以为教师纵容学生,对工作不负责任。

再次是变换方式与他们沟通。心理型问题生共同的特点是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们几乎不善于与人沟通,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与人沟通的愿望,对教师往往更加封闭。如果教师想对他们施加一些影像,那就得变通方式与之沟通,比如可以写信,网聊,和他们一切干点事情,不说话也可以沟通(通过表情,动作)也可以向他的好朋友打听,这是间接沟通。了解一些他们的真实心理,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到店子上。

不过总的说来,教师面对心理型问题生,工作最好不要太积极,还是消极防守为好。因为教育这样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求比较高,难度很大,弄不好会出事。所以,我主张,明知某个学生是个心理型问题生,就最好少惹他,遇到事情,可以请学校的心理教师帮忙,或者劝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不过据我的经验,一般心理医生也未必解决问题。有不少家长都对我说过,孩子看了心理医生,不但没解决问题,还严重了。这可能与我国心理医疗水平不高有关,也可能是心理治疗法产生在西方,到我国水土不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型问题生有哪些症状?治疗时要注意什么?(王晓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tl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