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一节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一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22:41 被阅读0次

    前言:当步入(告子)篇章时,大家需先对告子本身有个简单的了解——孟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本就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而,告子在有些介绍中是为墨子的弟子,其所遵从的理念也定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性之本善论。且,在第一节中,通过告子对孟子的询问就可以看出,告子所持有的理念其实是类似于性之本空论的,否则也不会阐明义理对于本性的影响与塑造了。

    说明:告子在此节中所询问的,若由白话来解析,即:人之生长(出生、成长)本可以顺应天地、自然、万物的变迁而活,奈何却因人类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所创立出来的“认知导向”左右着人类的生存轨迹。

    前(提):换言之,虽说只看了第一节内容,也许告子的思想并不完善,但是,从告子所表达的最远内涵来说,是孟子需要向其学习的存在。

    赏析(告子所言):

    告子所谓的“性”是为本性,固然没错,但是此间的本性几乎等同于天性的存在(没有受到任何来自于外界的干扰与影响)。然而,作为儒家根深蒂固的思想来说,以人性为仁义(把人性纳入到仁义当中)是错误的存在——应是仁义作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不是人性与仁义分开,且仁义对于人性而言还是游离的存在。

    (穿插):在百度百科“告子”的词条中,有三种对于告子身份的介绍:其一、墨子弟子;其二、孟子学生;其三、杜撰。个人认为告子是墨子弟子的可能性要比是为孟子学生的可能性要大上许多。所以,在看(告子)章节的时候,大家可以把告子与孟子等同来看——各占50%的立场来看,会更好一些。而不是100%站在孟子的角度看待告子的思想。

    赏析(孟子所言):

    此节中,孟子的回答其实有一些文不对题,告子所谓的性与义是两相剥离的存在(文中虽说言及“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表明人性与仁义的关系,但是,在介绍性与义的时候是完全分开的,可以理解为两个本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强硬的被加在了一起),或是说义是性的表象之一。而,孟子却在纠结性与义的内在联系(给予杞柳以属性——顺、戕贼——顺应本性与残害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也即,儒家代表人物认为人之本性是善良的,而善良当中定然有仁义的存在,若仁义与人性剥离,则有可能会选择残害善良的本性而使得仁义随之被损害,从而做出违背人伦的事情)。

    赏析(综合):一是一、二是二的思想虽说有史可稽,且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更是如此,正如同孟子在文中对告子的批驳那样,两相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上,却被后者完全给否定了(前者:主性;后者:主义与性的粘合),但是,若孟子能够稍微站在告子的角度去认知告子眼中所谓的性,所谓的义的话,也许儒家思想也会再次被创新与发展吧。

    引申:根深蒂固,深、固在本性、人性,也即,何种为人。并非深固在天性、个性,也即,只要符合人类的身份标准,都是可以容许发生的存在。

    引申2: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等的确对于华夏民族的思想传承有着无可非议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一节内容中,反而是因为仁义礼智信的框架把孟子与告子的思想完全隔阂开来,而无法并存。也即,若孟子能够拿掉仁义礼智信的框架标准,回归于天地(回归本(天)性【解释:在引申1中,把本性与人性放在一起,但这里为何把本性与天性合在一起:是因为其所存在的环境不同,本(人)性在于后天;本(天)性在于先天。】,本性当中固然有仁义礼智信等,但还有其他丰富的东西,也即人的灵魂中并非只有这些),他会发现,告子的思想也是无比正确的存在——孟子所考虑的是后天之事,告子所考虑的是先天之事,只是停留在另外一个精神维度上罢了。换言之:根深蒂固的思想容易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提升的机会,创新与发展自己的机会,哪怕这个思想是无比正确的极致思想(儒家),然而,此间并非一句“博采众长”就可以敷衍了事了的,而是需要考虑如何“博采众长”:

    其一、放下自己的身段,摒弃傲慢与偏见。

    其二、分析对方所言、所做(所思所想)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其三、分析对方所言、所做(所思所想)是否符合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准。

    (告子之言,符合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准,但是并不符合孟子的人生价值观,所以会有很大的冲突)

    其四、结合双方的言论、思想、行为等,在某个基准点(性)上以不同的百分数创出新的有建设性的言论、思想与行为,供给双方以新的认知与经验。

    注意:在合成过程中(好比化学实验)是有失败的风险的,但是,若在合成过程中,每一步都能符合作为人的身份标准,这样的风险不会对人类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综:可以说告子的问题奠定在一个较为完全的认知水平之上(其中的性与义都已经在内涵上达到了饱和或是平衡),而孟子的回答却是立于一个点之上的相较片面之词——怎么样的性,创就怎样的义。换言之,此间的两者对话,也许是告子更胜一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ad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