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 忆

作者: 狼牙棒_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08:58 被阅读22次

梅花蕉鹿三春梦,玉树兰芝九户春。这是姜堰文化老人徐逸舲给自己写的挽联。5月26日晚,104岁的老人走完了自己风雨坎坷的一生,这本“姜堰活字典”安然合上了最后一页。

1989年的暑假,我是有幸结识了徐逸舲先生。那年,他75岁。

我是个刚读师范不久的愣头学生,误打误撞地入了中文行当,就傻傻地做起了文学梦。虽没读过几本书,却无端冒出许多胡思乱想,痴人说梦。暑假的时候,看着别的同学都去糊纸盒,穿灯泡,打零工,赚取外快,便也急吼吼的托人寻个新鲜的暑期打工项目。县志办的胡曦文先生布置给我的一个任务,要我去一位老人家里做一些采访,为《姜堰古镇风情录》搜集第一手资料。一指宽的条纸上写着“徐逸舲”三个字和一个门牌号码,在北街路西的三石巷里。治学严谨的胡先生只交代一句话:“徐老什么都知道,你好好讨教,认真记录整理就行了”。

七月的天,热得难以入睡,接受了任务的我,有点小紧张小兴奋,趁着早凉,骑着母亲单位的老飞鸽自行车,从气象站经县委,过东板桥,由东街折向北街。北街上店铺很多,小巷子也多,一个挨一个,不太好找,在老防疫站斜对过一一寻去,终于寻到,定了定神,我敲开了一扇陌生的门。

开门的是一位面目和善的小老头,看不出太大的年龄,瘦精精的,很硬朗,这就是我要采访的徐逸舲老先生。说明来意,老人客客气气地把我让进了院里,端一把藤椅给我,自己坐一把,便问起县志办胡曦文、洪惟泰一班人的情况,一看就知他们是旧交。徐老很健谈,态度非常温和,笑眯眯的,就像老人跟儿孙聊天一样,这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学生立刻定下心来,掩饰住了最初的慌张,自然地聊了起来。

徐老住的小院是姜堰街上常见的民居,很普通,青砖铺地,没有什么陈设。小院的早晨很凉爽,坐在藤椅上,听老先生讲过去的事,那种感觉很奇妙,恍如隔世,又近在眼前,我惊讶,这座由东西南北街构成古镇上,居然发生了如此丰富的故事。外面的街市,闷热吵闹,此处,安静的小院浸在对岁月的回忆中,小巷深处,微风佛来,惬意无限。

徐老的记忆力惊人。不用我刨根问底,自己就兴致勃勃地叙述起来,从民国姜堰的文学社团,到街头巷尾的奇闻怪谈,从本镇巨富的经营,到升斗小民的营生,都能一一道来,一些本地官员各界精英的名姓来头,古镇陈年大事记以及坊间传闻,行业的兴衰,市井的风光也能清楚记得,就连有些不为人所知的行当,如水龙会,育婴堂,因利局,他也知道来龙去脉。后来,我查阅姜堰的历史档案《泰报》《姜声报》《民国姜堰县志》等,都能得到印证。每次“交作业”时,胡曦文先生都说,徐老这人了不得,是个文化人,姜堰活字典。

在徐老面前,我就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学生,只会张大嘴巴,听得津津有味,不停地点头称是,手上的笔飞快地记着,那些都是我从没有听说的古镇往事,也是县志办抢救挖掘的宝藏啊。我恨不得将每个字都一个不落的记录下来,可是,我的笔总是不听使唤,常常有些生僻的字不会写,或者用典之处不能理解其意,一头雾水。看我茫然的样子,徐老总是停下来,十分耐心地向我解释,一点儿也没有嫌弃或者着急,一直笑眯眯地,很和善。

那次聊起姜堰古镇的几个文学社团,徐老兴致高昂,随口吟出自己20岁时写的一首《斗蟋蟀》诗:

无端挑战斗西风,布垒蝇营蚁阵中。

宰相半闲观胜负,将军一战决雌雄。

盆天戴耻仇雠共,尺地争忘种族同。

慢报捷音鸣得意,沙场都是可怜虫。

见我似懂非懂,又耐心地一句句解释,“宰相半闲”典故的由来,“盆天戴耻”的释义,见我又停了笔,写不出“仇雠”二字,就拿过笔去,在稿纸上很工整地一笔一划地写给我看,我面露愧色,老先生反倒安慰我,说这些字太生僻,不怪你们年轻人不懂。

夏夜宁静,闷热的空气中揉进一丝凉风,灯下,兴奋地盘点着一天的收获,像寻宝人得了很多宝贝一样,将老先生一天的讲述整理成文,第二天,还得拿给老人家过目指点。

这以前我没写过像样的文字,字迹又不漂亮,很怕拿出手见人,每次诚惶诚恐地捧给徐老看时,他都一边翻看,一边不停夸赞我,说我有些的方写得生动有趣,有些地方总结得很到位,又提出些修改意见,因此,每每成文之后,向来苛刻的胡先生几乎很少修改,很顺利地就能定稿。

如今想来,徐老应该算是我文学的启蒙恩师,我的一笔一划,都来自老先生悉心的指点,写实,记录历史,考究实据,这是做学问者必须依循的法则。

此外,与人温和相处,宽厚包容,不存芥蒂,也是徐老一直以身示范的。因此,后来我的接人待物,面对粗鲁与缺少涵养者,居高临下者,另眼相看者,都会产生罅隙,心生厌恶,远而避之。老先生的参照功不可没。

在满腹诗书的徐老面前,我只能算做个蠢材浊物,浑浑噩噩三十年后,无有长进,无所建树,只贪图一时半会的快乐,真是辱没了恩师教诲。

我的书橱里,还藏着三十年前的采访手稿,这是我的处子秀,偶尔翻阅,初心重温,有洗涤肺腑之功效,颇见神奇。

寿活百岁的徐老,自己总结一生,实为一场梦而已,唯有九个子女安好,算是功德。百岁秘诀也只三个字:知进退。

此为真经。

相关文章

  • 童年琐忆之老槐树

    童年琐忆—老槐树 ...

  • 2018-09-16

    儿时琐忆 1 南门山

  •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读《秋灯琐忆》有感 若不是小隐老师的精心推荐,或许我至今都不曾阅读到《秋灯琐忆》,更不...

  • 读诗琐忆之《卷耳》

    读诗琐忆之《卷耳》 ——《读诗琐忆》之五 作者:许健 人生之悲在于有志而无门,岂能不伤。 此首乃学...

  • 读诗琐忆之《芣苢》

    读诗琐忆之《芣苢》 ——《读诗琐忆》之十 作者:许健 人生怎样才算幸福?快乐! 近日在西安市志远助...

  • 读诗琐忆之《汝坟》

    读诗琐忆之《汝坟》 ——《读诗琐忆》之十二 图/文 许健 《汝坟》乃沿河岸砍伐劳作之歌,高歌于野以抒心怀。...

  • 读诗琐忆之《樛木》

    读诗琐忆之《樛木》 ——《读诗琐忆》之六 作者:许健 彼为大树,我为葛藟,本篇既言攀附,更言其志。 ...

  • 读诗琐忆之《汉广》

    读诗琐忆之《汉广》 ——《读诗琐忆》之十一 图/文 许健 “汉之广矣”是空间的无垠,“江之永矣”是时间的无...

  • 读诗琐忆之《麟之趾》

    读诗琐忆之《麟之趾》 ——《读诗琐忆》之十三 图/文 许健 李功名老师在我们志远助残公益慈善中心的活动中不...

  • 我最爱的一篇文言文

    《秋灯琐忆》(原文及翻译)引自360doc [清]蒋坦 (《秋灯琐忆》是清代浙江钱塘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瑛(即秋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琐 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bf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