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涂鸦





二、人要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
俺之所以一直选择在这里扎根,是因为以个人既有的认识,这不是歪门邪道。有两例具体事迹,完全可以说服俺相信这一点:
☞1、家父的老宅所在的院子里,族人中,两百多年前,已经有前辈留有著作下来。
☞2、家父老宅的族人中流传:老宅院子的族人后裔中,有一位近代作家,后来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虽然他早已长年远离老宅生活,但他的事迹,还在老宅所在的院子生活的后人,有些还是知道一二。这是小时候,就曾听闻的事。
唯一没想到的是:从某一天开始,自己也会提笔。
现在要做的是:坚持下去。
三、今天搜百度,想验证了一下家父所说的那位作家,是否真有其人?以前从来没有怀疑过家父说的此事,因为从小就听闻着这些长大的。以至于后来住进C市xx小区,同栋楼有位阿姨Z,她老公是hn大学的教授,知道那位作家的一些情况,Z阿姨当时跟俺说:那位作家小时候,家里很穷。当时,俺还不值可否。没争议,也没想到去网搜,那大概是二零零九年前后的事情。
今天搜屏结果显示:确实是作家,也确实有作品,也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出生地却隔了家父老宅一两百里路。这么推测的话,估计是老宅院子里走出去的族人后裔。
毕竟,从老宅院子里,走出去的族人后裔,这个分支太庞大了。
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借z策的春风,从tai湾和M国回到H省C市,投资办企业的老宅院子族人,就有二十位之多,他们的祖籍都是在老宅的院子里,都是从老宅院子走出去的族人后裔,有的是jie放前,就出去了,在远方安家落户。解放前出去的那一代人,基本已远渡重洋。开始是落脚在tai湾,其后辈,复又碾转去了M国或者别的国家。
以至于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还一直留在老宅院子生活的后人,在每年清明祭奠时,还半是自嘲半是自我安慰的说:“开祖公公!开祖奶奶!傻崽有傻崽的好处,聪明的子孙都跑得远远的了,留下我们这些傻崽孙守老屋场。要是都像他们那么聪明,扫墓的人都没有一个,纸都没人烧一张给你。您可要护佑我们这些傻子孙年年岁岁平平安安,好年年给你们烧纸”。
这里的烧纸,烧的是一种打了铜钱印的黄裱纸,是一种祭奠已逝之人的一种仪式。
虽然远离老宅乡土的人,每年清明,有人不远千里,回老宅院子祭祖,但毕竟只是远行的一小部分人。况且,这千里奔波回去的一小部分人,也不是每年清明回去。
这么说来,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无道理。这是有一年,家父回老宅院子时,还留在老宅院子的族人,那些叔叔们说的原话。
今天是清明节,俺被gl中,不能回去看俺爹,也不能回去看俺爷。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缅怀先人。
愿炎黄子孙,能够克服y情,万世昌隆!

图文简书首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