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社火在布村大耍的一年。布村中社给各个结盟的友好社都下达了请帖。有的社没人能装了社火,给他们下了请帖,让他们前来帮忙敲社。这也叫帮社。耍社火时社多,也是好事。在麦地里耍社火的场面才宏伟壮观,阵势显得热热闹闹。
其实,耍社火单靠一家是耍不出规模来的。过去是人抬社火,耍一次二三拾桌的社火,就够忙的了。光是抬社火的人就是一百多人。连上面的社火娃就是二百多人。一周围还有几个挥杆保护孩子安全的。一个村,能耍多大的社火?还不是靠的亲朋好友的帮助?好的就是,这次不用人抬了,全部改为车拉社火。这就节省了不少的人。但耍社火很费人的,人人都能派上用场。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块耍一块高兴。有的社,比如说,前后村社是我的铁杆兄弟,自古以来,每次大耍社火,他们都为我们出足了力。纸扎是他们的拿手绝活,纸糊的马,纸糊的牛,纸糊的老虎,纸糊的白蛇。它们就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杨沟社,老垇庄社,柳家湾的芯子高,奇,巧。郭村社芯子华丽无比,令人耳目一新。他们都有奇特的芯子。这些社都是会装社火的社,——他们也被称为艺社。
他们的社火分局被安排在久久搁置不用的独家独院里。一个社火分局,给他们安排一院。
在正式开演社火的前一天晚上,各社火分局主要负人,带着本子到社火总局(东道主)去开会。各个分局的主要人,拿出本子,上写着明天要耍的社火戏目。看有没有雷同。如果有几家同时出现了撞车事件,负责戏目的人回去后立马改更。
出社前,人们主要活动在锣鼓和秧歌的地方。看敲鼓主要是看谁敲鼓敲得好,下下都在敲在鼓点子上。看哪些人铙钹敲得好,谱子熟烂于心。扭秧歌也是按着音乐的节奏,缓缓而来。
老年人主要在各个小吃摊跟前活动。老爷爷老奶奶,图个实在。什么耐饥,便吃什么。当然,也看天气情况。若是天气不怎么好,那么油糕必快。天气晴得净,温度较高,凉皮,凉粉等凉点的东西快。年轻人爱吃有味道的东西,不在乎钱的多少,神仙草凉粉,像喝水一样,霎时一碗三毛钱就没了。
出社和接社一样,也是由疏到近关系排列。但走在社火的最前面,仍然是东道主的门旗和社火总局的领导和村里的干部。社火之间穿插了两三个社或是七八根柳木腿。(高跷)
突然听到社火总局的门前放几下鸣炮,人们知道,是社火出来了。按时间,社火也该出来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杆横额门旗上面书写着:"布村中社",礼炮不时向空中鸣响,震耳欲聋。
麦地里好大的战场,人山人海,转场子的地方,根据耍社火的大小而定。耍的大,转圈子绕的地方就很远。耍的社火小,转的场子就小些。在麦地里转场子,人们可远可近。聚可近观,散可远退,四处都是退路,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生踩踏事件。
第一家是洋沟社的芯子。洋沟的芯子高,险。芯子很高,一般都是两层居多。有一上一下两个社火娃,也有一桌三、四个娃。
接着柳家湾的社火出场了。柳家湾,家底厚,硬靠软页子衣服,头褡帽子,样式齐全。平头桌,芯子都能来。每一次亮相,都用不完所有的东西。
老垇庄社既有芯子,又能走腿。开场以前,他们同心协力装饰芯子。装好了芯子,自己给自己化成妆,穿上社火衣,扎绑柳木腿。
随后,出现的是老垇庄的柳木腿。柳木腿既是戏曲的一种形式,又充当着开道的作用。玉壶醉,掏肠换肚是他们经常上演的剧目。醉态的走姿,很能显事一个人的柳木腿走艺的高低来。欲倒不倒,令人叫绝。这个社火是血社火。过于血腥,小时候,吓得我们不忍直视。掏肠换肚中流出的肠子是用猪的肠子假装的,上面血淋淋的血是用红漆妆扮的。
郭村的花芯子颢负盛名,社火娃在花丛中或是随着花树转动,或是在花丛在嬉耍。芯子不太高,但是可以活动的,里面装有轴承。莲花生贵子,在莲花丛中,有一个熟睡的婴儿。
前后村的名老艺人,用手扎的纸马,纸牛,纸驴,白蛇钻天,活灵活现,猛的一看,与真的一模一样。这些都是以前用草把扎成的。用的时候,翻出来,局部略作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前后村最拿好,也最引以为骄的是车拉大山。每次大耍都要有这个剧目,名为《困土山》。山上有树,埋伏的人。有高山流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有饿鹰抓鸡,有蛇虫吸鹰等场面。其中,笼中的鸽子,鸡,人都是真实的。到了场子,山中有人,打开笼门,放出里面的十几只鸽子。鸽子带着哨音,久久地在人们的头顶上空盘旋,人们仰头而望。
人们仍是前看不到头,后不见尾,这次共耍了多少桌社火?谁也说不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