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位老师的带领下,二十几个一年级小学生在曼城美术馆欣赏油画。
作为游客,我有幸参与了他们的一部分课堂,一起学习了馆内那幅最大的油画,我姑且把它命名为《希腊众神》吧。我始终带着欣赏的微笑,虽然不少英语我并没听懂。我不时拍下几张照片,有个小女生看我拍她们,还报告了老师。那老师挺给力地说:“没关系啊,我想他应该是你同学的爸爸哦。”
确实有很多家长也到了美术馆,但他们基本没到美术馆二楼上来,大多在一楼的咖啡屋喝咖啡,等着接孩子回家。
老师讲了很多,也提问了很多,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在最后的十分钟,老师请出3位学生,他们各举一个牌子,牌子上分别写着“智慧之神”、“爱神”和“权利之神”。三位学生先后读了牌子上写的大神介绍,讲述大神们的能力。然后,老师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神,并站到大神所在的牌子下边。
于是,很快形成了3个组。第1组“智慧之神”和第3组“权利之神”各得到了3个粉丝,其他的十几个学生都聚集到了“爱神”的牌子下。
这时,老师给出1分钟,让每组成员内部讨论,并选出代表参与辩论。辩论的话题是:哪个神的能力最大。
当然,结局是爱战胜了一切。
我回乡下的路上一直在反思,如果让中国的学生们来选的话,学生们应该会更喜欢“权利之神”的,会有谁不想当宙斯呢?
这差异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值得探讨。我不是很喜欢讲大道理,我把和一个英国小朋友做狗窝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可欣的课后项目:狗窝这位小朋友叫可欣,她是我英国好友的小孩,今年读一年级。长得很漂亮,中英混血儿,天天叫我Uncle Shen。学校经常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大多数是动手类的活,都需要家长帮忙。做狗窝,就是两周前布置的Project(项目)。
可欣老爹很重视,和女儿一起买材料,测量,裁剪,粘合,装烟囱,装门面,调色上色,放狗娃娃……
裁剪硬纸板 从曼城美术馆的孩子们说起…… 从曼城美术馆的孩子们说起…… 从曼城美术馆的孩子们说起……狗窝做到极致了,最后制造了一桌面的“烂摊子”。
从曼城美术馆的孩子们说起……我算是全程跟进,就是随时拍照,亚洲人习惯吧。照片里的可欣小朋友穿着不同的衣服,大家可以看出这狗窝确实做了好几天。
可欣老爹除了每天上班,一下班就是和女儿一起做狗窝,平均每天两三个小时,他有次还特地请假半天。
整个过程中,可欣不仅学到了很多技能,还深深感受到了爱。
我们国人常常认为自己家庭观念强,倒也没有,我们更喜欢牺牲跟家人团聚的时间,多多加班赚点钱。
这价值取向的差异就涉及到信仰、福利体系等方面的讨论了,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