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和同时代很多人一样,爱看“闲书”。
尤其高中,有空就跑图书馆,课间、晚上抢时间偷偷看。当时流行港台传过来的作品,好不容易搞到几本书,班里传着看。
零花钱舍不得买零食,攒起来买书。“零食嘛吃完就没了,书可以反复看看好久。”
坚持写着日记,或日常叙事,或模仿大家散文抒情一番,厚厚的几本,可惜没保存下来。看了那么多武侠和言情,也仿着写一写,当然是藏起来不给别人看,却悄然种下了写作的梦想。看了席慕容的诗歌,也试着写几首,学校组织诗歌大赛,还拿了个三等奖。
母亲的成绩并不突出,但还是一路读到了大学。大学饭堂门口,常有学长学姐拿旧书来出租。那个时期,母亲接触到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当然,租书费用按天算,三几天看完了得马上还。
在图书稀缺的日子里,粗糙书页划过指尖的感觉那么珍贵,看闲书被视为不务正业,然而又那么令人满足。
出来打工,写作梦不了了之,书还是捧着。来到一个地方,先打听哪里有书店,周末逛街就往书店、音像馆钻,有时连住在附近的同事都没留意到那些店。
本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却是遇上了90年代下海经商的浪潮。
母亲在厂里认识了父亲,俩人一起辞职出来打拼,然而生意每次都是稍有起色就急转直下,倒闭负债,零几年终于收了手,不久后有了我。
打拼中的母亲,再无暇翻开书本,每天从凌晨干到晚上收摊,回去倒头就睡。操劳与负债碾碎了所有想象与美好,世俗气息浸满了精神世界。
十年忙于生意,再回忆起读书时光,书本早已不知散落何处,更别说提起笔写些什么。
也是,那种环境下谁会读书呢?子女也都早早出来打工或者帮忙打理生意。读个大学出来,哪有做生意赚的钱多?
母亲几次搬家,日记烧毁,旧书大多散尽。于是我小时候,书柜一半是杂物,中间一排饮食、中药什么的实用书,上面一排够不着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我不爱看书,也几乎没见父母捧起过书。
四年级突然爱上了校园小说,后来“转型”成功爱上经典名著。母亲带我去书店、图书馆,她自己也终于重新接触了书籍。我能够想象,她穿梭于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之间,凝望着成片书时的感慨,也许会回忆年少读书的喜悦,对这些年脱离书本的……惋惜、无奈?复杂难言的情感,不是我能揣测的。
慢慢地,我看的书母亲也会拿去翻一翻。但毕竟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家务活,要照顾老人家和我,看书的时间少得可怜,也零零碎碎。
大概是受网上自我提升的文章的影响,母亲决定坚持每天读书。“一天抽那么点时间来看几页,不用多,几个月就能看完了。”
整套《三体》,原计划100多天,结果三个月不到就看完了。她很激动地跟我分享书里的内容,从此我们有聊不尽的话题,每本书都能反复提及,详细讨论。
后来我开始给公众号投稿,在我的“引诱”下,母亲终于打开了WPS。年少时的梦想与美好,经过时间的沉淀流泻而出,化作指尖下一行行字。
我给母亲科普新媒体写作,怎么分段、用几号字、怎么写吸引人、投稿要注意什么……一如小时候,她教我生活技能。
那个沉睡已久的文学梦,在母亲心里慢慢苏醒。新媒体写作颠覆了她对写作的认知,也向她敞开了大门。
按照行文套路,母亲应该坚持写作赚到稿费,成功逆袭,像网上涌现的很多全职宝妈那样。然而这不是一个读来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
母亲磨了两篇文章出来,结果一投就投稿费三五十的号,被退回来了。一篇小说,编辑说情节太老套。另一篇写大学生活,编辑没说啥。我看了觉得故事没什么起伏,“聊天”部分太多且不能推动故事发展。我先鼓励一番再委婉提意见,也推了几篇文章给她看。但她似乎没能领会精髓,加之没多少时间写作,也就作罢。
好几次聊天,她说起从前的故事,我在脑海里极力还原。
“你可以把这些写下来呀!这就是很好的素材啊!还可以以这些为背景写故事。”我忍不住开口。
“哎呀,写不出来嘛,在脑子里想得好好的,一写出来就变味了。”
“多练,多练就好了,你人生几十年经历,不愁没东西写!”
“这么说着就好像挺多东西,写起来又觉得其实也没什么。”
总是我愁人生阅历不足,很多东西写不出感觉,知道个大概也编不出细节。母亲有大把经历,却受限于文笔。
这刚刚被点亮的写作梦,算是又熄灭了,但并未感到可惜,毕竟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时隔多年,再次沉下心码字,就已耗尽了她的勇气和精力。
况且能挤出时间看书已经不容易。母亲说,读书多和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诚然,没钱的时候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那解决温饱之后呢?不读书容易钻到钱眼里,精神贫瘠,而读书便有更高追求。
也许正是文学名著的滋养,加上几十年磨练,让母亲无论何时都保持理智,保持一种平和,看淡风雨看淡生死,大难面前往往能稳住。
“文学能给人带来触动吧,一种精神力量。毕竟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却不会想起某个理论什么的。现在出的很多教你怎么坚持啊的那些书,教你方法。但文学能让你的精神世界不一样,站的高度不一样。”
尤其看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之后,感觉我俩看世界的方式和格局,一下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有人用写作倒逼输入,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用,光这么看看收获不了什么。但在母亲看来,单纯地沉浸在书里才是最快乐的。写作梦是搁下了,追求文学的脚步仍在向前,也不算辜负年少时的文学梦吧。
阳光漏入屋,指尖掠过粗糙的书页,时间在翻页的沙沙声中流去,余下文学掀起的兴发与感动在久久回荡,充盈着滚烫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