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散文想法
学会提问——独立思考者的启蒙读本

学会提问——独立思考者的启蒙读本

作者: 马不停蹄的江湖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15:12 被阅读0次

    从希腊、雅典、罗马一直到当代美国的教育,有一种深深的传承影响着每个世代的文化,即古典教育。古典教育强调三艺,即修辞、文法和逻辑。从13年前接触文字编辑工作,起步于《大學》杂志,思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着对圣经以及奥古斯丁、约翰加尔文、莎士比亚、CS路易斯等西方文学殿堂的探索,对于文法和修辞的训练渐渐积累,读过我文章的人常常形容辞藻华丽、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来形容我的文字,但我深知自己的弱项——逻辑力。


    通过各路前辈指点,读完了市面上常见的逻辑训练书籍,最后留下最有帮助的几个推荐给大家:《简单的逻辑学》和郭暮云讲逻辑学(网课)、《思考快与慢》成了我逻辑思考的引路人。后来参与了赵周老师拆书帮西安晨光分舵的发起,《这样读书就够了》帮助我更深入的应用所读的书籍,有一天在曲江书城跟着找周老师作为被邀嘉宾出席讲座,互动环节一位读者询问独立思考的启蒙图书,赵周说了一句: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这句话像打字机一样敲入了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再一次对独立思考的向往,源于一次和冉云飞老师吃饭,他称自己受过专业的逻辑思维训练,即便从全是谎言的新闻中也可以推断出真正发生了什么,因为知道他的经历,我明白他的表达真实可信。那一天,我不羡慕金银,却羡慕拥有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为真理发声的勇气。

    于是,我先后给超过10个人直接推荐过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尤其是《学会提问》。在朋友圈开始看到一些读了的人发出正面反馈,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意见领袖就是这么产生的——知识获得+重述知识+场景应用,改变自己从而影响他人。

    《学会提问》是一本经典的致用类图书,所以结合拆书帮的读书法非常适用,但在这里我暂时不打算分享拆书法,当年升级打怪到3-1之后才知道总部小伙伴一直没有给审核之前的内容,问过几次一直没消息,便作罢,不知与拆书帮后续是否有缘,此话另表。《学会提问》这本书一开篇即抛出所有人都感兴趣的问题: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嘈杂、混乱的世界中,总有人坚称一定要按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吃什么、相信什么。可是他们的看法有哪些可以采纳呢?

    几年来做企业管理咨询,同时也在教会参与服侍,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些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灵性较好的基督徒往往表现出殷勤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帮助他们越过很多的陷阱。而一些比较失败的创业者或贫穷的人,他们往往表现得很极端:要么很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要么什么都不信,从而导致被骗或者白白错失机会。

    面对这个纷乱繁杂的世界,无论什么样的人,我们每天都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举个例子,每人都拥有一部手机,无论高端机还是入门款,能主动搜索到的信息边界几乎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人使用手机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的效果却天渊之别。作者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人类有两种思维方式,即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即身处信息的汪洋中,我们的大脑像一块海绵一样被放进水里不加甄别地快速吸收信息或知识。而淘金式思维就是在一堆砂砾中我们去粗取精,找到含金量最高的沙土,洗去泥沙,留下黄金。毋庸赘言,诸位一眼便知这两类思维模式孰优孰劣。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大脑是沙里淘金的利器,而不希望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但现实中这两者恰恰相反。为什么刷朋友圈的人比爱好读书的多,为什么刷抖音比朋友圈更过瘾?从脑神经科学来看,人的大脑是一堆懒肉,时时刻刻在找捷径,宁愿不思考、宁愿少思考。电视机里的电视剧、手机里的微信、各种智能设备里的抖音,科技的提升带来的是思考能力的递减,他们知道人类大脑的秘密,投其所好,沉浸其中的人们,你的大脑会越来越不加思考而接受其观点。这也是作者在《学会提问》第11版新增的内容——借鉴了《思考,快与慢》的研究结果。我们大脑里有两套系统,假设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直觉、快速、感性,系统2批判、缓慢、理性。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说哪个系统更好,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工作的原理,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帮助我们建立强势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将通过简单梳理《学会提问》第11版中对人们思维式的总结,或可激发有心人对于本书的兴趣。

    批判性思维遇到的障碍有哪些?

    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就是思维能力,机器可以输入代码和公式,从而执行强大的运算和逻辑推导能力,令人类望尘莫及。但是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因为思维能力是以一个人的价值观为前提的,作者给出了一系列批判性思考的价值观,比如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借用另外一本书《逆商》的作者保罗史托兹的话,批判性思维是有“人格品性”的,是一种“认知美德”。这话反过来,就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是不道德的。那么,受价值观影响的批判性思维自然也会遇到相应的挑战。有些是正当的、难免的,但有些障碍是我们简单应对便可避免的误区。

    比如正确的提问可能带给人不快,他会让人觉得受冒犯、受质疑。在谈话中要时刻观察注意,有些人不愿意面对你提出的反思理由,这个时候如果你执意继续盘问,有可能造成伤感情、丢朋友。为了维护社会关系,我们必须了解谈话对象,以免造成将珍珠丢在猪前的尴尬现象,这不但是对猪的讽刺,更是对打算这么做的人以极大的警告!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思考过快,很多错误的决定都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做出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大脑中还有一套系统2——慢思考,它能够帮助我们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说的话。用作者的话就是,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有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也会成为我们批判性思考的顽固障碍,例如晕轮效应,指我们通常透过一个人的某些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从而联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有个明星唱歌好听、又乐善好施,当他染上毒瘾你就格外震惊。因为你潜意识认为这样的人各方面都应该完美。除此以外,信念固着、可得性启发、答非所问、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等都是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服力?——论证“大厦”的三块基石:论题、结论和理由

    找准论题和结论是评价一个人的论述的前提,论题就是找出其中的争议之处。结论就是在这个争议中作者导出的、要推销给你的观点。对方的目的是要塑造你的信念或行为,如果不找准对方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作者把论题主要分成了两类,即描述性论题(是不是,万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定性论题(应不应该,万物的伦理道德)。通过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论题。

    挖掘论题,还要进一步找到作者通过论题希望我们相信什么,这就是结论。但是如果只是作者的一个断言,而没有提供相应的陈述来支撑,我们只能成之为 “纯观点”,而不是“结论”。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论题或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理由充分与否,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性的主要标志。那么,在阅读别人的论证过程中如何辨别出哪些是作者提出的理由呢?书中给出了几种简明的方法,比如关键词提示法:由于、因为、鉴于、证据显示、第一,第二,第三……

    如何准确表达,识别出含糊的语言?

    在一个论证中需要格外小心的就是检查语言有没有歧义,导致语义不清晰,信息无法精确传达;但是有些情况下,比如广告商也会故意使用模糊语意来诱导消费者。

    判定语意清晰与否的第一步是先找出一个论证中的关键词和短语,留心抽象的词或短语。你如果留心国务院或外交部的发文,能看到很多类似抽象的词或短语,有位下马的官员曾透露在官场中混的秘诀就是写公文时用尽量长的篇幅表达最简单的信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赞同这种作风,这的确是当下的一个乱象,也是腐败现象在语言中的表现。

    寻找假设与论证,并验证其有效性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论证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理由都列出来,有一些暗藏的信念或想法作为论证过程的支撑,如果我们想要收获全面客观、不被带偏的论证结果,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想法,那就是他的假设。那么到哪去找假设呢?通常假设分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两种情况,价值观假设也称规定性假设,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倾向有关的,所以有时候也称价值判断。典型的价值观冲突和论争的具体例证:忠诚vs诚实——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竞争vs合作——你是否支持评分制/媒体自由vs国家安全——每周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此外立论者的背景也会成为寻找他价值观假设的一个重要线索……价值观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描述性假设,也称定义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

    学会识别并找出假设的类别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把淘金盘里的有价值的部分粘合起来。这些所有成就的取得都依赖于提出批判性问题(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有:论题和结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术语或短语意思不明确或有歧义?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梳理,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论证过程可靠部分和薄弱环节。那么最后需要作出最核心的评价——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打还是小。

    作者随后列举了常见的谬误类型帮助我们去检验,结论是否合理。包括但不限于:人身攻击型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诉诸公众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感谬误、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乱扣帽子谬误、计划谬误、光环效应谬误、转移话题谬误、循环论证谬误……一旦作者出现以上任意一种行为,你就应该拒绝接受他的论证。

    最后关于证据的效力,涉及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等,需逐一分析其效力程度,具体判断方法可见书中所列。

    找出替代原因、欺骗性的数据和被省略掉的信息

    至于如何找出替代原因的方法,依然是多问几个问题:这是否是唯一答案或最优解?唯一原因还是原因之一?小心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因果混淆谬误、忽略常见原因谬误、事后归因谬误。

    看似准确客观的数据,也存在欺骗性的可能。思考“数据统计帮忙撒谎的情形”有哪些?不知来历和偏见的数据、令人困惑的平均值、把一件事情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情、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推导结论时尤其小心,避免简单二分法的陷阱

    重大的问题,很少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这种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对即错的方式就是在应用二分式思维方法。这种习惯对于我们的思维具有毁灭性的破坏效果。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尝试:这个事情的结论是两面还是多面的?一个论证是否指向多个结论?多种条件下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有哪些?备选的解决方法是否可以作为结论?同时也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有没有哪个结论必其他的更站得住脚?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工具,能助你一臂之力,使你如虎添翼,但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多种处境中耗时费力苦练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是作者有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对我收益匪浅:我们发现最有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大声把你的判断性问题说出来,好像你对它充满了好奇。如果总是摆出一副“我又逮住你的一个错了”的态度,再没有比这个对有效利用批判性思维更致命的了。

    囫囵吞枣的把这本书推荐给您,盼望在这个信息庞杂而混乱的时代,你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游刃有余地去撷取那属于你的宝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提问——独立思考者的启蒙读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xt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