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渐暖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0565/ff6689b2f3ae162d.jpg)
民间版的朱元璋,宽厚仁爱,端正威严;
官场版的朱元璋,惩凶除恶,毫不手软。
翻开史册,朱元璋应该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一个。往上追溯几代,祖先大都是农民,到祖、父这两代甚至逐渐沦为贫农,连一块属于自家的地都没有。
就在这多事之秋,饥荒来袭,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皆被饿死。为了活命,为了能吃上饭,朱元璋只好去当了和尚。
这段时光应该是朱元璋人生中少有的自由与安定,此后的岁月里,无论有多么勇猛与风光,都抵不上这两月的偷欢。
三年乞讨,朱元璋用双脚丈量全国大片土地,尝尽人间百态,阅尽世事沧桑。
我们看到的朱元璋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受万人敬仰的君王,他后来得到的荣誉有多高,那当时受到的委屈就有多大。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只要你不被苦难打倒,那么你前半生遭受的磨难会幻化为抵御风险的盔甲,磨难有多艰险,盔甲就有多坚硬,而未来的成功也就触手可及。
转机就发生在反元大起义爆发的时刻,朱元璋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其中一员,从一个小兵、一军统帅、地域吴王,直到成为一国皇帝,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坚强。
而他这么多年苦苦捱过的岁月,对他个人以及他所统治的王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并迅速走向两个极端。
1.一面是“魔鬼”
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就是因为他滥杀无辜、施用酷刑。
似乎居于帝位之人,天生多疑,他们不信任任何人,觉得所有人都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加害于他。于是,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个大开杀戒的借口:自保与救国。很不幸,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位“独裁者”。
朱元璋在位期间最有名的杀戮案就是“胡惟庸案”,死亡人数超过3万人,而且大多是开国功臣。这是朱元璋明朝大业生存时间不长的一个因素,也是他为后世诟病的最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大臣们真的是严苛到了极点,不允许有一丝的违背之心,否则就是大刑伺候。早朝期间,如果有大臣说话不当,二话不说就是几十大板,群臣皆是两股颤颤。
当时的锦衣卫有收集证据、审查犯人之责,原本是协助办案的优秀组织,却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慢慢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相传锦衣卫为“犯人”准备了十几种重刑,“犯人”往往被打得肉沫横飞,血流不止,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且,很少有人能够活着走出监狱。
有人戏谑地称朱元璋为“魔鬼”,就是因为他的统治方式太过暴虐,每个人都处于无尽的恐慌之中。国不安,民不宁,明朝的根基也就不稳固。
2.一面是“天使”
贫民朱元璋从小就吃过很多苦头,太懂得平民百姓生存的艰辛,他似乎把所有的关怀都给了这些平头百姓。
朱元璋严治污吏、均化贫富。对于这些损害百姓利益的贪官污吏,朱元璋几乎是“见一个、杀一个”。他希望杀掉贪官留下贤臣,或者“杀鸡儆猴”震慑其他人,使其不敢再犯。
虽然这种做法有些残酷,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贪官污吏确实是历史上比较少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统治效果。
朱元璋重视农业、积聚人口。朱元璋自幼尝过没有粮食吃的苦,所以他不希望他的子民再经受同样的灾难。
于是,他向全国发布《农桑学校诏》,设置专门的农业机构和教育机构,扶持百姓的生活与生产。
朱元璋建立里甲、救治贫疾。早年流离失所的生活,让朱元璋饱受酸辛,他特别强调要让百姓过上稳定安乐的生活也源于此。
朱元璋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里甲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对本村的鳏寡孤独者给予无条件的帮助。这在当时也是比较高明的制度,解决了诸多流离之苦,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经过朱元璋三十年的治理,明朝逐渐焕发生机,人口增多,粮食充足,基本达到温饱水平。
人们害怕着朱元璋的暴政,又推崇着他的善待。严刑峻法对待官员,宽怀仁厚对待百姓,这是他性格的两面,也是他功绩的两面。
他可能不是一个绝对仁慈的皇帝,但他绝对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所谓天使与魔鬼,只是所站角度不同而已。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十七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