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第1节。这里的“里”字,现今简化字的“里面“与“故里”是同一个字,而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字。里仁的里是居住故里的意思,与表示里面的“裏”无关。
这一节最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译文源于网络)
因为里是住处居住的意思,而后面出现个处字,也有相处居住之意。里仁与处仁,以上面译文的意思来理解,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其表述的道理也是非常正确,富含鸡汤营养。
里仁为美,而不是里仁人为美,或是与仁人里为美。当然你说古人用字简洁,省略了人字也是可以。但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种理解,省略的不是人字,是心字:心里仁为美!
心里面安住着仁,这是多美好啊!心里有仁的人,是美的是好的。这里的美更多的是指里仁者自已的感观:心里安居了仁,是如此安宁平静与快乐!这如同佛教修行,最后结果是离苦得乐,里佛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择为选择;处仁同样不是与仁人相处,是自已与仁相处。选择不与仁相处,这样的人怎能称得上是智者呢?
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心里安居着仁,是如此宁静快乐美好!一个人如果选择不去接触相处仁,这人还称得上是智者吗?
然而问题又来了,力求简约的《论语》,为什么不把后一句写成:处仁为智!这样不是更简洁,且与里仁为美相对仗么?
这里面应该有几层意思:第一,一个择字,说明心里的仁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学习修行所得;第二,不是所有人都是向仁、学仁、心里有仁的,有不仁之人。
最后一个问题:里仁者,心里有仁的人就是仁者吗?不是,不然孔老夫子直接说仁者为美就可以了。
粗略分析一下,短短十几个字,除了字面的意思外,孔老夫子还传达了如下几个信息:1、仁不是先天在谁的心里的;2、学仁与否处仁与否,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3、按对仁的态度与修行的境界分,有不仁者,里仁者与仁者之区别。
不仁者,拒绝了学仁处仁,心里没有仁,也不想有仁,不想与仁有交集。
里仁者,心里有仁,不断学习维护心里的仁。
仁者,里仁的最高境界,仁之集大成者,所谓的闻道者。
说半天“仁”是个什么东东?不急,看里仁篇慢慢给我们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