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很多的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亲子英语阅读时,先说一句英语,然而再翻译成中文,一字一句地翻译。可以说,这不是简单高效的方法,而是相对低效的方法。
家长们会问:“为什么呢?孩子不能完全听懂英文啊,帮他翻译出来不是更快理解吗?”
首先,我们要肯定地说,给孩子读英语绘本之类的读物,是非常棒的亲子英语的方法。然而,不建议家长们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
提两个问题:
问题1: 为什么要一句英文,然后再一句中文呢?
问题2:亲子英语的主体是谁? 是家长还是孩子?
对于问题1,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会说,怕孩子不理解,或者孩子不要听,对吧?但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吗?
有这样的担忧,说明孩子英语是零基础,或者基础很薄弱。
怕孩子不要听,那么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话,孩子是铁定不会去听英文的。 即便是听到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怕孩子不理解,那么这么做,孩子理解的是英文吗? NO!!! 孩子优先听的是中文, 他们理解的是中文。
最佳的情况是:孩子听进去了一点英文,听懂了中文意思,之后再反复听英文。 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孩子在大脑中将中文理解的故事去和英文匹配,这样就比较费时费力了。
对于问题2,任何的亲子教育,主体都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这么做的结果是:
-
孩子养成对中文的依赖。 就像学游泳的孩子,家长怕孩子淹着,带着救生圈去, 这会让孩子对救生圈产生依赖,他会很害怕脱掉救生圈。
-
反正爸爸妈妈在读的时候,后面会有中文来讲这个故事。 我干嘛要去听那个我听不懂的英文呢?所以,孩子不会开动他们的大脑去关注那些英文的声音。有的孩子会自动屏蔽掉英文,直接等中文。
-
将亲子教育的主体搞颠倒了。一句英文一句中对家长来说是简单了,尤其市面上有很多中英文对照的双语书,基本不用动什么脑筋,照着念就可以了。
但是,这么做对孩子的大脑来说, 可就绕了一个大圈哦。
理想的模式:孩子听到英文故事——图片场景+家长的动作表情——故事含义,孩子明白了
可现在偏偏是: 孩子听到的英文大部分被忽略+听到的中文故事——头脑中优先储存的中文和含义的对用(故事含义,孩子明白了)——如果止步于此,孩子几乎没听到英文,没有理解英文。
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反复多来几遍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再反复地听英文,才能让孩子将依稀听到的英文去和从中文得到的故事含义去匹配。
也就是说,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才能将英文在头脑中和含义去建立关联。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在大脑中建立起来的关联,当看到相关场景画面的时候,输出时,绝大多数情况出来的是中文。
所以说,一句英文和一句中文是相对低效的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做法呢:
对于简单的绘本,可以直接采用听故事的声音,家长直接指图片的方式。让孩子在大脑中直接建立英语声音——图片的关联。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听到声音,头脑中直接显现画面,跳过中文的环节,孩子更容易建立英语思维。
对于复杂一些的绘本,可以让孩子将绘本画面简单看一遍,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听故事的英文声音,家长直接指图片的方式,让孩子在大脑中直接建立英语声音——图片的关联。遇到一些比较难的单词,尽量采用上下文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如果家长英语功底好,则用英语解释,再配合一些肢体语言。
以我家小姑娘Bonita为例,5月份起我陪她读睡前故事英文版《哈利波特》第一部,每晚只读一页英文,我读得很慢,每读完一小段就停顿一下,观察她是否理解。如果她听懂了,就示意我继续读;如果她没明白,我再读一遍,或者对于其中生僻的单词,就结合上下文,用简单的英文、肢体语言(比如手势、声音)帮助她理解。
这个过程往往有些搞笑,妈妈在一旁抓耳挠腮、手舞足蹈;孩子则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恍然大悟;她倒是很期待每晚的夜读时刻。
亲子英语是家长和孩子双方的一个组合,当家长想求简单的方法的时候,孩子走的一定是一条复杂的路。 当家长高压让孩子去做的时候,孩子一定是憋屈的,他们的情感滤网一定不是开通。 而只有当家长以孩子为中心,考虑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孩子的能力的时候,自己多做点,多辛苦一点点,就可以为孩子换来一条简单通畅的路。孩子就可以走得更快乐,更稳当,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