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我们聊到的,大多都是告知父母们,在不良的家庭环境里,养育孩子将可能使孩子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向。而我想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并不想学习亡羊补牢的方法,而更想要学习的是“如何认识这个社会对孩子的塑造”、“如何认识自己的家庭结构,尽可能为孩子发展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而努力”或是“如何可以发现孩子与生俱来的禀赋,好好培养他成长特质,扬长补短”。
为了探索上面的这两个问题,C&B15心理成长班的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思考的切入点:
第一点,如今的时代背景与未来的时代有何不同;
第二点,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家庭结构;

我曾在上篇文章里提到过,随着时代发展、资源的丰富,令中国新生代群体逐渐摆脱父母辈曾因为物质匮乏所带来的焦虑、压抑,自体的个性化真正生发了出来,新一代父母的主体意识水平更高,他们更加强调自我的体验感。而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如此丰富的资源,使得追求体验的解放和享受的他们面临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时间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使用。
我的老师对此说了一句话:“之于80后父母来说,资源是诱惑;而之于95后父母来说,资源已经变成了背景。”这句话说得很精到,马上就让我想到了父母连肉都吃不起的曾经,他们就算到现在也常会以“多吃点肉”作为他们表达关爱子女的方式,而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肉却仅仅只是一种理所应当存在的食物,如同水一般,并不会被我们理解成一种重要且匮乏的资源。

而对我们未来的孩子来说,手机、电脑也是生活里的一种理所应当存在的资源,他们并不会体验到,曾经他们的父母在小时候会以拥有一台智能手机、电脑而引以为傲。他们的生活里会理所当然地存在很多,或许是未来不远就会走进我们生活的自动驾驶的汽车,甚至是短程飞行的交通工具,会有很多我们现在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成为生活的主流,而那时我们是否会变成现在那个垂垂老矣、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父母呢?
不久之前,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个育儿心得闹的笑话。一位爸爸为了让孩子合理使用电脑,孩子需要用数学作业的答案解开电脑密码。这个心得被一位年轻妈妈看到,年轻妈妈想借鉴“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傍晚孩子玩回来看到桌子上留了一张纸条:今天需要你自己做饭了,冰箱里有胡萝卜、黄瓜、鸡蛋……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年轻妈妈哭笑不得,孩子压根没动冰箱,而是熟练地拿起手机,愉快地定了自己喜欢吃的外卖。然后年轻妈妈的手机上收到了代付的信息,与此同时,孩子爸爸的手机上也收到了这条代付信息。

这个正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大环境,恰恰也是影响塑造孩子的思维认知、价值观、理想化的重要一环。前些天,我听说了好几例小学生花费父母上万元积蓄打赏男/女主播的事件,他们的行为令很多成年人都无法理解,不就是一个在摄像头面前唱唱歌、卖卖萌、玩玩游戏的有几分姿色的年轻人,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孩子一掷千金的呢?
而与此负面信息相对应着的,则是另一批90后、00后已经开始凭借着当红网络主播、职业声优配音团队、个人音乐制作团队、职业游戏主播、职业Coser、Cosplay服装定制……这些令父母们闻所未闻、目瞪口呆的崭新领域,开创了一片自己的职业新天地,而这些少年英雄们得到年龄相仿的新生代孩子的拥护不可小觑,他们的成功极大地刺激着新生代的孩子们价值观的重塑,而对于现在的家长来说,似乎曾经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不屑,也变成了如今他们眼里孩子的不务正业和瞎胡闹。

然而对于95后、00后来说,他们的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权威的影响力发生了改变。权威虽然依旧可以约束、影响着孩子们,但是孩子们开始质疑权威,这样的表现在学校里很突出,越自由开放的学校,师生之间的地位越趋于平等。所以当你对他们所拥护、追随着的事物表示出不屑的时候,收获的也将是他们对于你的不屑和剧烈的反抗。在我们感概现在的小孩真是厉害的同时,大概也能感受到,整日忙于工作、生活的自己正在被时代更迭一点点地拉开了与孩子认知之间的距离。
在惯性的工作生活之外,你是否仍旧可以去感受生命热情,你的生命里有多少个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又如何。一些老旧的经验格式在如今已经进行了一轮新的洗牌,而你需要做的或许就是放下不屑,真正也去认识孩子们所关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否则你们之间的共同话题会慢慢减少,你对他的了解和共情也会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偏差,最终你会感到你无法进入他的世界和语境。

第二点,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家庭结构?
曾经的八零后子女对一句话特别熟悉,那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在当时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儿女们也似懂非懂地默认了“离婚家庭的孩子”是可怜的,甚至是有可能被同学们看不起的、被排挤的。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除了家庭给的资源,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几乎就是孩子的全部资源。
因此对于父母将要离婚的现实究竟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摧毁性,孩子感受到巨大痛苦与莫名的恐惧,与其去面对那些不确定性的危险,还不如忍受当下父母闹腾的婚姻,求求他们别离婚,至少这个结构是已知的,是有防御路径的,是可以压抑和忍受的,所以大多数八零后是在一个混乱的家庭结构里成长起来的。

而现在新生代的孩子们,则是会主动去推动父母解离那个争吵不休的婚姻,劝他们快点离婚。在社会资源丰富多彩的如今,孩子们可以寻得的认同路径非常多,不需要通过家庭结构的完整来维系安全感。与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的主体感很强,很强调自我的体验品质,因此他们可以主动选择一个更具有发展性的环境。
而如今的年轻父母离婚的社会舆论压力,相比父母辈要小得多,因此对离婚也是快刀斩乱麻,非常果断。我身边所接触到的八零后群体的离婚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也让我开始关注另一个问题,就是单亲妈妈的养育之路。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节选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你懂吗,安德烈?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而你们这一代,安德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网络让你们拥有广泛的知识,富裕使你们精通物质的享受,同时具备艺术和美的熏陶。我看你和你的同学们会讨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你们熟悉每一种时尚品牌和汽车款式,你们很小就听过莫扎特的《魔笛》,看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去过纽约的百老汇,欣赏过台北的《水月》,也浏览过大英博物馆和梵蒂冈教堂。你们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你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但是我思索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你,和那个甘肃来的疲惫不堪的少女之间,有没有一种关连?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