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脾气不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犯错总少不了打骂,因此,跟她总是很疏离。每每想起小时候母亲痛打我后母女抱头痛哭的场景,总是心有余悸。
自己做了妈妈后,一直在学习亲子教育和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也开始理解并原谅母亲。虽然也会忍不住吼孩子,但是没有那么自责和后悔。因为,我能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能反思问题深层所在,能保持跟孩子的情感联接,和沟通渠道通畅。至少,我没有失控动手。
总是忍不住吼孩子,有时需要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有时需要从理解孩子需求着手。
01.自己的杯子空了;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夹心层,其实,“万能”妈妈的需求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自己有时候都不曾察觉,一味地按压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旦被小事点爆,爆发的负能量往往是成倍的。委屈,悔恨,自责等不良情绪统统冒出来。有时候,先装满自己的杯子,偶尔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孩子才不会被“殃及”从而更快乐。
02.我们没有对于孩子独立个体的足够尊重和耐心。
命令的语句说多了,总会让人不舒服,孩子也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也有参与决策发表意见的诉求,关于他个人的决策,需要事先征求意见。孩子做了某件事,我们习惯想当然认为孩子一定又是顽皮贪玩了,而没有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往往让成人在暖心的同时自责不已。
03.我们的权威被冒犯;
连续说了三遍,孩子还是不理,不应答,这个时候火冒三丈。并不是真的担心孩子不安全走丢,而是感觉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被冒犯了。如果同样情况发生在同事或者朋友身上,我们大概不会发怒,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04.小孩子的杯子空了,无理取闹。
孩子讲道理怎么都不听时,可能是孩子某些情感需求没有满足,内心的杯子空了,需要父母续杯。通过无理取闹,试探父母会不会无条件爱我。有时候,拥抱或者无厘头小游戏就能把孩子让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
05.我们不想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总以过来人自居,纵然我们大部分时候是对的,能准确预见事情的发展走向,又护子心切,不希望孩子出半点差错。可是,适度的犯错反思,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啊,尤其男孩子喜欢从实践中学习,更是如此。
06.我们扮演的是警察。
如果家长每天以警察自居,老是盯着小孩的各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找不到把柄不罢休,不逼疯自己才怪。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吼叫就能养成,需要孩子明白道理后慢慢培养,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善意的提醒。
07.孩子带给我们善后的麻烦。
试问自己,吼小孩多少是为了教育小孩?多少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情绪中多少是因为他们带给我们善后的麻烦?比如玩水玩沙子,有些家长大发雷霆,是因为清洗比较麻烦。
区分好孩子和孩提时代的自己,区分好教育孩子和情绪宣泄,区分好错误对孩子的影响和对自己的麻烦,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和孩子的真实需求,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减少“河东狮吼”的次数,但需要双方共同学习实践。
现在偶尔情绪不好,女儿会说“妈妈,你现在需要冷静一下,你先进房间休息下。”经提醒,我会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尽量快速恢复理性脑,去关注真正的问题。
教育,一直在路上,一直在修行。这场修行,不是我们把孩子变得更好,而是孩子让我们变成更好的父母。
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