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故事
【时光故事2】为了离“记者”更近一步,我花光了所用勇气

【时光故事2】为了离“记者”更近一步,我花光了所用勇气

作者: 张大呆爱发呆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21:30 被阅读72次
    凯文·卡特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以新闻专业者的角度定格这个瞬间,并在随后赶走兀鹰,目送小女孩离去,这张照片传遍世界,他也因此名利双收,但随之而来的是世人的指责,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他选择了自杀。

    文 | 张大呆

    昨天,一篇名叫《记者,记着心疼自己》的文章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11月8日,中国第18个记者节。说来有点惭愧,身为一名记者,我知道这个节日,却从来没有刻意注意过这个日子。

    可能是因为今天不是法定节假日吧,也许,更多的是因为,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需要每时每刻记录正在发生的故事,深耕近期发生的事实,时刻准备着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不能停止劳动,也就无暇顾及。

    1

    高考报志愿时,我只报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一个是广告学,前者是第一个志愿。很幸运,我如愿以偿。

    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或者小语种专业调剂过来的,每次聊起专业,他们问起我,都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仿佛在说:明明可以读其他专业,你咋这么想不开。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对新闻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的那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而平时也不怎么看新闻报道。

    高中班主任曾经建议,大学学个新闻专业也挺好,但是那时的我认为,记者是个十分危险的职业,因为除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还知道有个节目叫《焦点访谈》,大部分是揭露黑幕的,说实话,我怕死,我杞人忧天地认为,记者大都会遭报复。

    现在想想,自己以前的眼界是有多窄。

    后来,我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她说她要学新闻,以后要当个记者,正好那个时候,我迷恋的几部电视剧,都是以记者为主角展开的故事……我还真是个善变的人,觉得当个记者好像还不错。

    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时我超级迷恋光线三宝,他们能说会道,长得还好看。

    我要学新闻,我要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进光线传媒。这是我2010年立的flag,这个目标就贴在我桌子的左下角,每天早晨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它一眼,然后默默给自己鼓劲。

    哎?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想进光线为什么要学新闻,原谅我们穷乡僻壤信息太闭塞,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有课本、老师和一个月只能回家看一次的电视,在我当年浅薄的认知里,一切与传媒挂钩的工作都是新闻出身,我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播音主持这个专业……

    遗憾的是,我没能考上梦想的殿堂,但却依旧选择了新闻专业。

    2

    大一社团纳新时,我报名参加广播台播音部和新闻部。

    我那时是一个普通话都说不流利,而且脸皮特薄的人,鬼知道我到底哪来的勇气去报播音部……如果能重来,现在的我一定不会选择去丢人现眼。也许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人越长大越胆小。

    结果可想而知,我没有被录取。后来,我报了自律会记者部,也被刷了。

    我有点受挫,不抱希望地填写了记者团的报名表,我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报名。

    我还特别清楚地记得,面试时,学长学姐问我的问题。

    “你有校园记者的经历吗?”

    我有点心虚地回答:没有,我们学校没有校园记者。内心却在os,高中恨不得上厕所都在背书,还有时间搞这些东西?

    “你会用相机吗?”

    连相机都没摸过的我心里更虚了,声音低得跟蚊子叫似的回答:没有。

    学长看了一眼我的报名表,尬笑了一声,问:“那肯定也不会用相机了?”

    我这回没敢吭声,尴尬地机械式地点了一下头。

    好像就问了我三个问题,也就短短两分钟的面试,我觉得我肯定没戏了,也就打算今后就安安心心地读书学习,从此过上学霸们该有的生活。

    没想到,我后来收到了一个飞信验证,通过后,对方问我报名了几个学生组织,我一口气列了5个。

    对方回了一句:你参加了这么多?

    “都没被录取。”我尴尬又失落地按下发送键,发了过去。

    “没录取你说个什么劲。”屏幕上闪现出这几个字,我……

    然后,他开始吧啦吧啦跟我说,怎么写新闻,也就是标准三段式的校园新闻套路,第一段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段具体内容,第三段意义。现在看到这种教条式的新闻,有点想吐的节奏,但是对于当时没有任何新闻基础的我来说,简直不要太难了。

    “第三段意义中,最好提一下人文关怀,这样看上去比较有档次。”看到“人文关怀”四个字,我懵了,我真的很无知,不知道怎么体现人文关怀,后来我才知道,那句话叫“此次活动,体现了文学院对广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丰富同学们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哎呦,当年的“功底”竟然还在……)

    3

    我被录取了!兴奋了老半天。

    然而,当我们第一次开例会时,我才知道,原来大家都被录取了,45名大一干事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的。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篇新闻稿是关于辩论赛的,当时跟我一起合作的同学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叫什么名字。大一上学期还没买电脑,我们俩在机房待了两三个小时。

    我还记得,那篇稿子80%以上都是我写的,最后发给学姐审查,好像一个字都没改,我猜我们应该算是第一组没被改稿子的新成员吧。

    我还被学长推荐去了学校网站记者部,再后来,我加入了视频小组,开始“摄像”,姑且叫摄像吧,其实现在看来拍摄的质量真的惨不忍睹,同时,还开始学习后期制作。

    大一一整个学年,我满腔的新闻热情高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永远都是一幅干劲儿十足的样子。每天一大早,我就不见了人影,往往晚上九十点钟才会回宿舍,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活动现场或者机房着急忙慌地写稿子,有时候晚上忙到十二点多。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暑假我参加三下乡,是校友采访组的,学院要给校友送份礼物,其中之一是关于学院宣传片的光盘,宣传片需要拍摄很多学院领导老师对校友的寄语。当天下午去拍,拍了六七位老师,我一个人,抱着三脚架和DV,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整整一下午才拍完。

    拍完后,我回宿舍整理素材,当晚就得把宣传片剪辑出来,因为第二天一大早是三下乡启动仪式,之后就开始出动去采访校友。

    拍摄、选素材、找图片、找音乐、打字幕都得靠我一个人完成,我当时真的要炸了,但是没办法,谁让只有我一个人会倒腾这个东西呢……那天晚上,我盯着电脑足足12个小时,一两点钟的时候有点熬不住了,特别想睡觉,我开始怀疑人生:学做视频明明是我的爱好,现在却变成了不得不的任务,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

    可是,我还是拍了拍自己的脸,努力让自己清醒过来:你可不能睡啊,万一睡着了,拿什么交差啊。

    第二天早晨,学长给我打电话说:我让XX找你拿宣传片,你就别来参加启动仪式了,睡觉吧。

    哇塞,我心想终于可以暂时解放了。结果,他又问我刻光盘的事情。Come on,我哪知道怎么刻光盘?果断拒绝,蒙头睡大觉了。

    后来,宣传片又修改了两次。

    这好像是学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宣传片(不太确定),一想起这个,我还挺有成就感的,之前的烦躁也就都烟消云散了。

    4

    说实话,我以前并不喜欢写东西,毕竟每次写作文,都煎熬到恨不得自己赶紧死过去。

    但是,大一一学年,我的新闻稿量是45个人里面写的最多的,质量应该也还可以。

    我这个人真的很莫名其妙,不擅长交际,不喜欢说话,还偏偏喜欢搞新闻,我时常看不透我自己。

    不过,在记者团的日子里,很幸运的是,学长学姐都挺照顾我,大概是觉得我比较踏实、靠谱吧。

    但是,他们也曾经语重心长地建议过我,应该提高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我努力过,但是还是做不到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各种社交场合。

    我最后放弃了,还是窝在小角落里踏踏实实写东西,做我自己吧。

    大二下学期期末,突然接到大一时期辅导员的电话。我滴个妈呀,吓得我拿着手机直打哆嗦。

    之前虽然给老师录过视频,但是我最害怕跟老师打交道了,我嘴太笨还不会说些好听的话,而且整个大一我都没跟老师有过什么交流。

    老师找我干什么?我犯什么错误了吗……听到老师声音的一瞬间,我想象到了老师打给我这通电话的一万个理由。

    “学校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你能不能帮忙做个宣传片。”听到这句话后,我悬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来了。

    我那时可是一个浑身充满干劲的热血青年呢,总是抱着“别人找我帮忙是我的荣幸啊”的想法(我当时可能是缺心眼,因为这种想法,我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请求,结果就是把自己累个半死)。

    后来,这个片子在学校大礼堂播放了,竟然在学校大礼堂播放了哎,我的天哪,老泪纵横,这是我从未干想过的事情。

    我当时坐在台下的一个小角落,环顾着周围,整个礼堂的人都在认真观看,仿佛我自己就站在舞台中央,紧张,激动,忐忑,我还真是没出息……

    伴随着一段燃炸天的音乐,片子以世界地图慢慢展开,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和嘈杂的呼喊声中,我却清楚地听见旁边一个男生感叹:这音乐够可以啊,带劲儿。

    我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5

    大二结束时,学长学姐轮番找我谈话,问我想不想继续留在记者团。

    马上大三了,我准备考研,留下来会不会耽误学习?

    学姐说,还好,耽误不了什么时间,主要就是管理管理团队。

    我记得,学长对我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特别清楚,而且到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他说:有时候,你的努力,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大概猜了一下,前两年,我真的是累死累活的,新闻、摄像、后期(评论、访谈少量)能干的都干了,但是“摘桃”时基本上没我什么事儿,他可能是指的这方面吧。

    关于荣誉奖励总是离我擦肩而过这件事,实话实说,说不在乎是假的,说特别在乎也谈不上,总归心里会有丝丝不平衡,但是我从来不会刻意去说这些事情,因为我有一个愚蠢的执念:只要我足够努力,不需要说太多,别人总能看得到。

    没错,我的努力别人看得到,但是有些东西你不争取,永远就是别人的。

    后来,记者团的重任不知怎的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学姐说,“交给你,我放心。”

    但是,我很惶恐啊,我担心自己扛不起这个旗,辜负了她的信任,所以那一年,我并没有很轻松,也多多少少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6

    上面是,我做校园记者的故事,再说说,我的实习记者生涯吧。

    早在高考报志愿时,我妈就想让我报师范院校,她觉得女孩子将来当个老师,就已经人生圆满了。其实,我猜我爸内心深处一定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他更希望我和我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当时,他跟我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严肃的谈话,核心观点总结来说有两句:

    一是,我们家没有从事媒体行业的,也没有这方面的关系,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拼搏;

    二是,我希望你想清楚自己的选择,以后不要后悔。

    我慎重地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

    大一时,我超级羡慕学姐在寒暑假的时候能去当实习记者、在报纸上刊发文章。可是,就像我爸说的那样,我们家没关系没背景,而我也没本事,再加上我性格胆小、内向(但是我并不觉得内向有什么问题),到报社实习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实现的事情。

    我向学姐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她说了一句:那你就自己找上门,去问。

    我懵了,天哪,会不会被人当成神经病。

    这样纠结了一年,想去实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大二寒假时,我实在忍不了了,我告诉我爸,我要去报社实习。但是,我爸劝阻我说,再过几天就过年了,也不知道报社在哪儿,以后再说吧。

    我觉得有道理,但是过了两天,又觉得自己不能继续这么坐以待毙下去,我赌气跟我爸说:我自己去找。

    我爸当然很担心。因为,我高一时,我们全家搬到市里居住,但是我还在老家读高中,每次放月假,我一般去我奶奶家或者四姨家,而我自己的家,几乎每半年才回一次。而上大学后,我就去外地读书了,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住,所以,对市里路况熟悉程度几乎为零。

    可现实是,我爸也不知道我们当地报社在哪儿,我最后在网查了两天,找到两个地址。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是20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下午,下着毛毛冬雨,大姨妈来袭疼得我直不起腰。

    我们先按着一个地址找了过去,但是并没有发现任何报社的痕迹,询问了附近的环卫工人,他们也没听说附近曾经有过报社。

    7

    失望之下,我们只能按照第二个地址找过去,那是我在一则招聘印刷工人的广告上看到的地址。

    到大院门口时,我让我爸在外面等着,我自己进去问。院子有点荒凉,没什么人,在门卫的指引下,我走上了一栋矮楼的二层,楼梯间遇到几个人,上上下下很忙碌的样子,他们看见我很是惊讶,有一个人忍不住问我:你是干啥的?

    “我,我,想来实习。”我结结巴巴地回答。

    “哦,那你去旁边那个屋等着吧。”说完,他匆匆下了楼。

    我忐忑地走到那间屋子门口,心里砰砰直跳,我在紧张,进去之后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称呼对方。

    然而,等我鼓起勇气敲门时,却发现里面没有人,地上堆满了报纸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见我在门口站着,走廊里走过另一个人,审视着问了我之前同样的问题,他让我去隔壁屋子等。

    我进去后坐在沙发上,环顾着陌生的四周,浑身不自在。

    那人说:我现在有点忙,墙上的照片是我自己拍的,你随便看看吧。然后,又走了。

    大约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坐下来,看了一眼我递上去的简历,随后递给我一张名片,询问我是哪个学校的,读什么专业,为什么来实习。

    XX大学,大二,广播电视新闻学,想来报社实习。我紧张地回答着一个一个问题。

    “你怎么找到我们这里的?”

    “我看到招聘广告上有个地址,就来了。”我忐忑地回答完,瞥到了他惊讶的目光以及随后弯起的嘴角。

    “自己来的吗?”看得出他想得到肯定的答案,因为他的微表情似乎在说:这小姑娘有点意思。

    “不是,我爸送我来的。”我的回答,显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他看了我简历后,惊喜地发现,我们是老乡,然后,特别干脆又热心地询问:你想实习做什么工作,印报纸、发报纸?

    纳尼?我不是来发报纸的,我想实习采访写稿子。

    哦,我这儿是发行,而且,你来得太不巧了,今天我们就都放春节假期了。他停顿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稍后我跟她打个招呼,你大年初八找她去报到。

    我内心激动地快要哭了,接过那个写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连忙给他鞠躬道谢,他倒是跟没事儿似的,爽快地说:嗨,没多大点事儿,好好实习。

    他是我新闻道路上的贵人,我会永远记得他的帮助。

    告别后,我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梯,飞奔到我爸跟前,我爸当时还挺担心,因为等了很长时间。

    我挥动着手里的纸条,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爸,他们愿意要我当实习生。

    8

    随后的三个寒暑假,我都在那家报社实习,实习老师是一个很爱笑的温柔小姐姐,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特别感谢她。

    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初自己视死如归的举动,都觉得太不可思议。

    我是一个多么被动的人,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但是,我想为当年勇敢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年少无知的女孩远比现在的我有更大的勇气

    在报社实习时,有一次,我一个人被派去市里某局参加活动报道,同行的是隔壁报社的一个姐姐,她问我怎么来到报社实习的。

    我给她讲了那段经历,她毫无保留地夸了我一顿,并赞叹道:我像你这么大时,还在宿舍刷电视剧。

    听到这样的夸奖,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说话,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多大的心里挣扎。

    大三下学期集体实习,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在济南某报社实习,实习老师是一位同样温柔的小姐姐,不一样的是,这次实习让我有了更多的成长,我需要经常一个人出去采访、做调查。

    有一天,记者姐姐让我去调查某小区连续数日断水的事情。这是,暗访吗?我特别忐忑。

    悄悄溜进小区后,我询问了几个年轻人和一个老爷爷,老爷爷带着眼镜,头发花白,腰板特直,看上去很睿智的样子,他在得知我的来意后,非常乐意接受我的采访。

    临结束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他说:记者这个工作挺好,小姑娘,你要多报道一些有益于咱们老百姓的事情。

    不幸的是,小区物业看见我在跟几个居民交谈后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过来询问我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心里特别害怕,说实话,他会打我吗?可是,我一说谎话一定能被人看出来……深吸一口气后,我说明了情况,竟然还要求他回应一下原委。

    他当然没有回应任何话,直接把我赶走了。

    9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采访,对象是两位残疾人,其中一个是脑瘫患者。

    他有一个绝技,是通过舌头和牙齿的完美配合叠出精致漂亮的青蛙、纸鹤和小船,大概五到十分钟就能完成,我亲眼见过他的表演,很是震惊。

    他租住的地方特别偏僻,胡同套胡同,曲曲折折的狭窄小路只容得下一个电动三轮车通过。

    大约十分钟的颠簸后,一座低矮的破旧平房出现在我面前,10平方米的空间挤了两个小伙子。屋里黑漆漆的,大白天也得开着灯才能看清,屋门外就是大街,前面就是一条臭水沟……

    他手脚不听使唤,吐字也不清楚,生活自然不能自理,即使夏天被蚊子咬也只能任凭它喝饱血。

    靠舌头顶着嘴唇,他学会了打电话,用嘴含着铁丝敲键盘学会了用电脑,但是代价却是磨了满嘴的泡。

    当时,他有个愿望,就是能通过自己街头卖艺的钱攒够去北京的路费,参加《出彩中国人》。

    做实习记者的日子,我看到过很多人情冷暖,也更加体会到记者不仅仅是出篇稿子拿稿费那么简单,它需要沉下去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收获感动。

    10

    在纸媒的实习经历很充实,学校的教育也很纯碎。那时候进图书馆,我不爱扎堆儿到文学小说片区,喜欢一股脑儿地跑到新闻传播的书架上寻觅宝贝。

    我还记得大一期末考试前,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回到宿舍后不刷剧、不上网,也不复习了,抱着就啃,甚至连舍友叫我好几遍,我都没听见,直到读完为止。

    如果有对新闻传播感兴趣的朋友,我特别推荐你读这本书,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斯诺的日记,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特别容易引起人的一阵“鸡皮疙瘩”。

    读那本书,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散发着青春热血的红军队伍在为了中华民族的站起来而拼搏的一个个瞬间。斯诺是我特别崇敬的记者,他确确实实配得上时代的记录者这个称号。

    《我已出发:闾丘露薇》这本书让我有了头脑发热想要去当战地记者的冲动,闾丘露薇是一位勇敢、睿智的女记者,当代记者中,她是最令我敬佩的一个。

    读《陈鲁豫 心相约》,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豫,书中的她不再是坐在《鲁豫有约》演播厅里的那个让你“说出你的故事”的女主持,而是一个奔走在巴格达战场上的娇弱而又倔强的玫瑰。

    11

    大学四年,为了离“记者”更近一步,我花光了所用勇气。

    三年校园记者,三个寒暑假、一个实习期、一次课余实习前前后后大约半年的实习记者生涯,“记者”两个字几乎占据了我大学时期的所用业余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没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能在周末尽情地出去玩过,因为我担心突然有报道任务,以至于从大二时开始念叨要去游玩的红叶谷至今未曾去过;

    我没能有更多的时间刷剧、看电影,享受散漫安逸的校园时光;

    也没能来得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恋情,因为等我慢下来时,已经面临考研、毕业……

    也许,你此刻正在心里质疑我:怎么会因为这个事情没时间玩、没时间谈恋爱呢?矫情。

    以上种种,确实不是全部因为这件事而导致的,我也知道一些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在校外实习经历足够亮瞎人眼的人,然后,还不耽误谈恋爱。

    其实,我以前还报过跆拳道、吉他社,坚持了小半年,但最后,也都通通为“校园新闻事业”让路了。

    是的,我只是一个悟性一般的普通人,能力也并不强劲,全心全意做好学习和新闻这件事就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精力和勇气,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做其他更多的事情。

    你问我,遗憾吗?

    当然遗憾。我不会忘记,记不清的为了联系、沟通、赶稿、改稿、剪辑而痛不欲生默默流泪的夜晚和戒不掉的熬夜恶习。

    你问我,后悔吗?

    真不后悔。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当年的路,因为从那以后,我不会再如此执着地做一件事。

    或许,这就是热爱吧。

    多年后回想起来,我能眼中带泪地笑着说,我曾经也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呢,梦想着以后有一天,能通过笔尖诉说人间疾苦,用正义揭露社会阴暗……

    12

    毕业后,我下了很大决心,离开家乡,去北京。

    揣着800块钱,买了张火车票就来了,我来北京了。

    我坐了整整一晚上的火车,可是,那天,我带了什么东西、怎么到的火车站、火车上遇到了哪些人、又是怎么下的火车,我一点儿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自己站在火车站前孤立无援的样子,看到好朋友菌子时紧缩微疼的喉咙。

    除了几个同学,我在北京不认识一个人。代价是痛苦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

    说来有点搞笑,起初找工作,我投递的公司大部分是广告行业或者企业外宣,从来没有考虑过媒体。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大学时期用力过猛,有了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可能是害怕曾经的新闻理想被现实摧毁,也担心北京的媒体门槛太高,打碎我一碰即碎的玻璃心。

    可是,很多广告公司都不愿意录用我,一是觉得我没相关工作经验,二是觉得我的性格不适合干广告。

    我很受挫,无奈之下,我开始投递媒体行业。说来也奇怪,自从改投媒体后竟然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录取通知,看来转行也需要功底……

    后来,我真的成为一名记者,却没有了当年的那股热忱和昂扬斗志。

    前几天得知我们单位同事的作品获了中国新闻奖,没想到这个以前只出现在教科书中名词,此刻离竟我那么近,即便那不是我的作品,我也莫名感到有点开心。

    昨天,是记者节,收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去年12月份考的新闻采编合格证终于下发了。

    2017年11月9日凌晨1点50分于北京

    本想着赶在11月8日结束前发布的,结果文章开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7个小时,码了8000多个字……唉,熬夜恶习,今天又熬夜了……时间不早了,故事就写到这里吧,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光故事2】为了离“记者”更近一步,我花光了所用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o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