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欢笑背后的恐慌》的时候,说到了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关于分手的事,再说道分手时,除了感慨重生平等外,还说要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学会感恩。
这样说感觉上没啥问题,因为经历了失败、错过。所以,就会明白一些事情,获得一些成长。然后,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吃一堑长一智。
看似合情合理,很多人的成长也都是这样发生的,像《都挺好》里的老二苏明成,当和老婆离婚,失去一切之后,才突然明白这一切,开始了悔过自新成长之路。但,我们想成为下一个苏明成吗?或者说,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成长吗?人真的就那么贱吗?非要见到棺材才落泪?
昨天看新版《倚天屠龙记》的时候,杨不悔说了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启发。
杨不悔爱上了殷梨亭,不好意思跟他爹杨左使说,就找到了张无忌。
杨不悔对张无忌说:“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说想要一个糖人,你就去给我买了一个糖人。你买来糖人,我一直舍不得吃,就攥在手里,太阳晒着晒着就化了,我很伤心,一直哭……你就安慰我,说再帮我买一个。可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一样的糖人了……之后,你又给我买了一个更大的糖人,我也不要了。”紧接着,不悔说了句:“殷六侠,就是我喜欢的第一个糖人,我不会再有第二个了” 。
在生活中,当我们说“吃一堑长一智”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个糖人一旦化掉,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也就是说,很多事情是伤不起的。
那该怎么办呢?
这还要回到阿德勒的思想,按照“目的论”的说法,杨不悔,并不是因为有失去了糖人的经历,才格外珍惜眼前的这个人(殷六侠)。而是因为,她想抓住眼前这个人,才提取了糖人的记忆。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出,这两个表达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因果论”,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思想,因为吃了这个亏,所以我才要珍惜现在。而后者是“目的论”,为能达到眼前的这个目的(和殷六侠在一起),编出了这样一个符合目的的记忆。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缺乏“吃一堑”的经历,我们只是没有利用它,也可以说,我们只有在吃亏的时候才会想起它。
如果这样,那当我们说“吃一堑长一智”的时候,究竟在表达什么呢?
两个字:逃避。
逃避处理不好关系的自己,逃避自以为是的自己,逃避人生的课题,幻想想通过逃避,把这件事掩盖过去。然后,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已……
话说回来,如果用“目的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可以说是,转换一下关注焦点,反过来想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少一些逃避和借口,多一些珍惜和成长。像杨不悔一样,把眼前这个人当成独一无二的糖人,不会再有第二个了。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意识地提取,在生活中满足这个目的的记忆,岂不更好!
其实,关于“吃一堑,长一智”的理解,并不是说,这个堑非要自己吃,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跟我说,只有亲身体验了,才最真实。
不然,也不会有什么“踩在巨人肩膀上”的说法了。在投资世界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觉得很适用于现在这个语境,那就是“看别人冒险”。
看别人冒险,看别人犯错,吃别人的一堑。最后,长自己的一智。这可能就是,除了身体体验外,眼睛、耳朵、鼻子、知识等存在的意义吧!
总结一下
这次又进一步思考了“分手”的事,主要是想强调一点,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不应该指责别人,说什么,都是因为谁谁,才造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也不要说,都怪自己,我要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的话。而是要,转换一下关注焦点,从“因果论”跳到“目的论”。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去逃避“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就是指“以后怎么做?”,当我们奔着这个目的的时候。那个太阳一晒就化的唯一糖人,就会出现。
共勉!
网友评论